4 ‑ 29 Aug 2022 (except Sun) 11am ‑ 6pm (7 hours)
香港筲箕灣東大街17號成昌樓 2/F
free
contributed by


2008 年國際藝術博覽會進駐香港後逐漸產生漣漪效應,十多年的光景或多或少影響著年輕藝術家對藝術市場的反應,但在這之前的一代藝術家在缺少市場經濟誘因下,他們對藝術的取態更趨向於社會中尋找藝術的價值。當有些藝術家以教職為生時,也將尋找藝術的價值放於教學理念之中,以藝術家的思維作教育實踐,從藝術理念開拓社會價值的可能性。

是次《傳導/蜕變 - 七位香港教學藝術家》展覽,是七位香港藝術家/教師-何兆基、林嵐、譚偉平、鄧凝姿、謝明莊、黃麗貞和余偉聯 - 的一個合作項目,探討「教學藝術家」身份的當代意義。七位教學藝術家來自香港不同的教育院校,除了他們各自的藝術創作外,他們也推動有關藝術與社會關係的工作,如何兆基推動手藝作為一種感知學習,林嵐以其藝術計劃串聯社會的不同人士,譚偉平推廣藝術資訊的傳播,鄧凝姿作展覽策劃和藝評出版,謝明莊推動攝影的藝術和社會意義,黄麗貞以陶土對在地文化的探討,及余偉聯以「總體繪畫」進行跨學科的合作,這些意向豐富了藝術和教育以外的社會價值,從廣義上將藝術放在社會的不同角落中培植;連同更多香港同代的和上一代的「教學藝術家」共同鋪設藝術生態的「基礎建設」,超越在狹義上藝術教師只作傳遞藝術知識的模式。

策展人歐陽憲介紹他們的作品是「源於個人議題,亦借鑑了過去和現在的社會問題。從粘土到寓言、從掛毯到歷史、從瘋子到政治,是次展覽展示了藝術創作與傳導的未來:如何在關顧個人議題和社會責任的情況下,轉化成無數的形式」。

以下是他們於是次展覽中展出的部份作品:


譚偉平|仨|Dual-channel 4K 錄像|26 分鐘|2021


林嵐|站寞|手推車、 回收傘布|70 x 43 x 220 cm|2022


鄧凝姿|那地方 (三十二至三十五)|布本混合媒介|186 x 76 厘米|2022


(上)何兆基|移山 & 填海|雕塑装置,行為演示|呎吋不定|2022
(下)謝明莊
舞照跳|相片|14 x 14 x 13cm|2022


黃麗貞|鶴咀|自然土壤,白瓷紙,高温色粉,釉藥,金水|呎吋不定|2022


余偉聯|備課中|錄像|7 分鐘|2022

* ​需預約參觀


參展藝術家分享會:「做藝術難,教人做藝術更難,又要做藝術又要教人做藝術難上加難」
常說「教學相長」,放在藝術的「教」與「學」範疇內可以如何理解?藝術家的創作如何影響教學方法?教學對藝術創作又帶來甚麼的影響?假如沒有進入藝術教育這條路上,創作的發展又會否有所分別?當藝術家要兼顧創作與教學,最大挑戰、困難會是甚麽?從最初學習藝術至今,相隔多年以後,社會環境已然改變,從學到教,對當今藝術教育及整體藝術環境有何體會?如今,藝術學生面對最大的困難是甚麽?作為老師的角色又可以再多做些甚麽?

這群教學藝術家將與策展人分享對藝術教學的經驗與想法。

嘉圖 SKW2022 8 6 日(星期六),晚上 7 時至 8 時半
分享會將以廣東話進行,於 https://www.facebook.com/grottofineart 同步實時直播


藝術評論(Critique session)是火花四濺的交流碰撞,還是單向的批評?參展七人轉換角色,各邀一位年青教學藝術家評論自己的作品,前人變為後學,看能激起甚麼火花。

藝術教育中的「傳導/蜕變」,當中經歷多少思想迴盪,課堂上的評論環節,最能體現此種迴盪。自以為言之成理的作品可於不同評論角度之前被轟至粉碎,偏偏藝術創作又離不開個人表達,建立、瓦解、重組,週而復始,需要更多不同的角度。跨越個人經驗與不同世代的視野,「傳導」並非單向;「蜕變」亦有淵源。

教育活動(一):「不如你教番我轉頭 閱讀影像
評論方 - 江智騫、方梓亮、黃永生、陳沁昕 vs
被評論 - 謝明莊、余偉聯、譚偉平、林嵐
嘉圖 SKW2022 8 13 日(星期六),晚上 7 時至 9

教育活動()「不如你教番我轉頭 物質痕跡」座
評論方 - 陳思光、陳錦成、陳子雯 vs
被評論 - 黃麗貞、鄧凝姿、何兆基
嘉圖 SKW2022 8 20 日(星期六),晚上 7 時至 9

座談將以廣東話進行,於 https://www.facebook.com/grottofineart 同步實時直播
座談現場名額 30 人,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yjCsw5SAZgJv9P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