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Oct ‑ 26 Nov 2022 (every Sat) 2 ‑ 6pm (4 hours)
24 Oct ‑ 30 Nov 2022 (weekdays) noon ‑ 6pm (6 hours)
香港中環雲咸街19-27號威信大廈104-5室
free
contributed by


Sansiao Gallery 與客席策展人潘臻攜手呈獻《Master and Apprentice》展覽,展出 Sansiao Gallery 畫廊精選藏品中,出生於香港的美國華裔攝影師曾廣智,和美國攝影師 Christopher Makos 的作品,以及香港視覺藝術家葉曉燕的新作。

以師徒關係論來說,Master「師父」代表已公認的,事物是肯定的、安全的和確定的。Apprentice「徒弟」象徵著革命,事物是不肯定的,多變的,不確定的。然而,不確定性會導致變化及創新。師父能為徒弟提供經驗和知識,而徒弟創造出新的實驗和新的想法。


(曾廣智 (Tseng Kwong Chi)|Andy Warhol, New York|1986|C-print|Edition 9|77.5 x 77.5 cm)


(Christopher Makos|Basquiat, 1993|1985|Photogravure on linen|Edition 12|27 x 21.8 cm)


(葉曉燕 (Rachel Hiu-Yin Ip)|There’s Nothing I Want to Say #100.1|2017|1048 x 1188 cm (8.6 x 7.2 cm x 100 instant photos))


(葉曉燕 (Rachel Hiu-Yin Ip)|鄭婷婷在她的⼯作室 2022|收藏級噴墨打印|30.48 x 45.72 cm (12" x 18"), ed. 3 +1AP)


(葉曉燕 (Rachel Hiu-Yin Ip)|周俊輝在他的⼯作室 2022|收藏級噴墨打印|30.48 x 45.72 cm (12" x 18"), ed. 3 +1AP)

在 19 世紀初當攝影發明之後,許多人認為繪畫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但是從現代藝術到當今發展,繪畫在哲學和美學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蛻變。攝影新技術激發了傳統繪畫藝術形式的創新和變革,繪畫和攝影自此並肩蓬勃發展。這不是徒弟必須取代師父,而是共同進步。這發展顯示了一種更迷人的師徒關係的概念,繼承了師父的知識和經驗,結合了學徒的創新和變化,演變成全新的面貌。


有關藝術家
曾廣智 (Tseng Kwong Chi) (1950 - 1990) 是香港出生的美國攝影師,活躍於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的紐約東村藝術圈。 在 1966 年,曾跟隨家人移民加拿大。 其後於巴黎接受正規的藝術培訓,並於 1975 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他在1978 年遷至紐約,隨即與 Andy Warhol、Keith Haring、Jean-Michel Basquiat、John Sex、 Kenny Scharf、 Bill T. Jones 等同期藝術家成為好友,紐約下城的城中名人皆為曾廣智鏡頭下的主角。曾以其攝影系列《東方遇見西方》(East Meets West) 而聞名於世,作品亦被稱為 「Expeditionary Self-Portrait Series」。

Christopher Makos 在 1948 年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洛厄爾,是美國攝影師和藝術家。他曾於巴黎師從攝影師 Man Ray,亦曾與 Andy Warhol 合作。 自 1970 年代初以來,他一直致力於發展大膽的圖像新聞攝影風格。 Makos 一直是紐約當代藝術界的重要人物。他向 Warhol 介紹了Jean-Michel Basquiat 和 Keith Haring 的作品。Warhol 稱 Makos 為「美國最現代的攝影師」。

葉曉燕 (Rachel Hiu-Yin Ip) 是香港視覺藝術家。她在 2009 年於畢業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純藝術文學士課程,主修攝影; 她亦曾就讀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碩士課程,及在 2014 年於嶺南大學獲得文化研究碩士學位。她的攝影作品曾在香港、英國和中國內地等眾多地方展出,並被不少私人收藏蒐集。

葉曉燕是一位熱心的藝術推廣者,並且是專注當代攝影畫廊 The Upper Station 的創始成員之一。她曾在香港藝術學院和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擔任攝影客座導師。 目前,她是香港都會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