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 25 Nov 2022 (everyday) 11am ‑ 9pm (10 hours)
香港深水埗黃竹街13號德安樓2樓
free
contributed by



《CROWN SHYNESS》藝術家聯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邀集香港4位從事不同媒介的藝術家參展,包括陳健聲(Kingson Chan)、陳泳生(Ed Chan)、林曉彤(Nikki Lam)和黃永生(Sunny Wong)。展覽精選藝術家逾10件作品,包括混合媒介、錄像、裝置藝術及表演藝術等。

《CROWN SHYNESS》策展概念基於樹木中有一個現象名叫「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一些樹木的樹冠不相互接觸,形成具有通道狀間隙的樹冠。鳥類和魚類等動物亦會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進行群居行為(murmuration)。這種樹冠害羞的現像從 1920 年代就開始被科學家討論,原因如受風區域損壞樹間葉尖、相鄰植物互相感光、樹冠羞避抑制食葉昆蟲幼蟲的傳播等;或是無論密度如何,鳥類會注意群中固定數量飛行的同伴(準確地說是七隻)(George F. Young 2013)。



這次展覽開放了一個有趣的探索空間:藉著觀察及審視空間關係這主題,藝術如何在這些概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超人類主義者 (transhumanist) 相信新興技術可以克服人類的基本限制,我們對社會和文化中的距離和空間元素有何感受?



我們人類對「距離」和「接觸」的原則卻是充滿著吊詭。科學、技術和城市文化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對自然的理解:我們生活在堆疊的建築空間中;從我們乘坐電梯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每天上下班路上都擠滿了陌生人;相似的生活方式促使我們在假期中走去相同的戶外鄉郊之地,結果碰到的人比預期多;我們盡可能密集種植農作物以實現利潤最大化;技術進步使我們能夠以少於一秒的時間誤差與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聯繫;就像樹木一樣,我們知道個人空間的價值,亦知道過度擁擠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然而,當樹木知道需要藉着保持身體距離以保障健康的同時,不知何故,我們卻很難在身體和心理方面於「距離」和「接觸」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當今時代,我們如何從生理和心理的理解上構建「距離」和「觸摸」的意義?我們如何定義彼此之間的合適距離?我們真正關心的「距離」是什麼?



是次展覽邀請了四位從事不同媒介的藝術家,透過「樹冠羞避」(crown shyness) 有趣的現象作引子誘發對空間及距離的想像。他們以不同角度介入,在他們的作品中我們看到有的以自身的生活經驗或背景去解讀距離,有的選擇以抽離的角度審視陌生人相處的時間,有的以社會角度批判私人空間⋯⋯在這段大家都需要不斷適應環境時間的日子裡,策展人希望藉此展覽為大家身處的位置注入不同思考、想像、感受和關注, 讓大家知道和樹木相比,我們的羞避亦見其趣。


開幕酒會
日期:2022年11月12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晚上6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