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una Fine Art 誠意呈現與四位香港及荷蘭的藝術家共同舉辦的「Gravity 引力」群展,包括吳芮慇、簡喬倩、朴宥賑及張廷瑄。本次展覽將展出一組介乎抽象和具象之間,描繪植物、靜物和風景的畫作及混合媒體繪作,展現想象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閾限空間。開幕定於2022年11月24日(星期四)。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莊子·齊物論》,公元前 369 年至公元前 286 年。
中國哲學家莊子提出的莊周夢蝶,植根於道家就現實與幻想的觀點,闡述人對怡然自得之感和自我滿足的認知能有意識地改變固有現實。然而,大自然盛載著整個生態系統,亦不能倖免於混亂,尤其是當不可預測的瘟疫、地震,以我們無法控制的災難性方式發生。蝴蝶是最被剝奪了攻擊力的生物,但單憑其擁有美好的一面,而不考慮它短暫的不穩定的生命週期,亦不足以使蝴蝶成為浪漫的代表。
這正是引力這個概念能夠減少我們對現實感知的原因。引力是一個基礎生命力,將所有對立的原則塑造成一個看似有序的藍圖。是次展出的作品都描繪了植物,由相互依存的色彩、線條和形狀組成的花卉、樹木和風景。雖然觀眾可能感覺在看原始、如樂園般的法國印象派景觀,但他們亦會發現已解構、缺失的視覺元素與大自然原始的真理相關。
「Gravity 引力」是一個關於人類直覺的展覽,引導我們尋找另一個角度理解現實。有如不同觀眾觀看同一作品時,有人或認為作品的顏色和形式別具和諧之感;有人則覺得作品滲透著一絲絲的不協調。
吳芮慇(1993年生於香港)的作品既隨性,又盛載了濃厚的情感,帶有一份諷刺意味,正是她在創作過程中份外嚮往理想和自由的寫照。然而,她在畫布上對「理想」形式的形象化常常與自身自相矛盾,令她一再審視自己的信仰、恐懼和欲望。
簡喬倩(1984年生於香港)以深邃又神秘的藍色著色的植物畫,暗示了人類在生與死的界限之間複雜的存在。除了體現人類脆弱的一面外,植物更投射了一個超脫世俗的領域。簡喬倩主要採用藍色調,除了象徵誕生和新開始,朦朧的背景也有一種抽離、不和諧的感覺。
朴宥賑(1977年生於韓國)的風景畫中一筆又一筆筆觸可見的顏色,突出季節性的氛圍和天氣狀況。雖然大部分的天空和樹木顯得隱暗,甚至是狂風暴雨般,但朴氏微妙地呈現有蓋的房屋,為觀眾增添一份安全感。
張廷瑄(1965年生於韓國)的靜物畫透過尋找實際上和喻意上光線都在閃耀的視角,以解構了主體。她相信世俗事物和親密朋友模糊的表面關係之下,有一些想法正在藏伏,或許更應該說是一個獨特的光環,在等待生活中平凡而美好的時刻散發出來。
雖然畫作和意象建構在真實空間和時間之上,將觀眾困在真實世界裡,但創作者透過罕見而抽離的方式切入,令觀眾擺脫識別事物的形象。含混的顏色和形式將觀眾帶到內在潛意識中「心流」的狀態。這正是我們最真實、直觀地追尋一個另類現實——理想的狀態。
「心流」的狀態與人類發展中,進化里程的蛻變階段相似。我們經歷大部分的樂觀情感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正朝著目標前進有關。不論理想存在於現實或是想象中,能達到理想與否,或是人會否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受傷,我們繪畫及觀賞畫作時,依然會不斷尋找理想的蹤影。若非如此,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終究不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關藝術家
Rosalyn Ng 吳芮慇(1993年生於香港)在2015年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藝術系。吳氏在作品中擅長將當下的情感轉化成富生命力的痕跡創作。在創作過程,她利用標誌性的疊加層次和選用大膽的顏色和材質,利用兩者之間的碰撞來吸引觀眾。除了運用顏色形狀和強烈的媒介表達,吳氏的作品展現了想像與現實的平衡。兩者間的諷刺或許是因為她在創作時不斷經歷對理想的嚮往和對自由的探索。然而她在作品中展現的理想形態總是與其自相矛盾,致使她在創作中不斷找尋內心的信念、恐懼和慾望。畢業後,吳氏致力於藝術實踐,發展不同的風格並在藝術評鑑方面繼續鑽研。吳氏的作品曾在倫敦、阿姆斯特丹和香港的展覽和實體出版物中展出,包括即將出版的倫敦Floorr雜誌專題報導。2022年,她在台灣月之美術館的首個個人展覽圓滿結束。
Tobe Kan 簡喬倩(1984 年生於香港)現於香港生活和工作。2017年獲得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及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系共同頒發的藝術學士學位。簡氏近年喜愛散步,從中觀察與人類共存的各種植物。她透過作品探索生死的界線、審視異化或被遺忘的不安感、討論「存在」與「距離」,並嘗試呈現游離在半睡半醒,介乎夢境與現實之間微妙而神秘感覺。她的創作包括繪畫和裝置藝術,作品更被不同私人收藏家收藏。
Uzine Park 朴宥賑(1977年生於韓國)在弘益大學完成藝術學士及藝術創作碩士後,搬到荷蘭繼續進修碩士課程。廣闊的景觀和茂密的植被啟發了她,朴氏經常採用富有濃厚色彩、筆觸可見的顏色,突顯季節性的氛圍和天氣狀況。顏色和形狀之間生動的配搭,令畫作有時具有原始、如身處樂園般的感覺;有時卻一片狼藉。不過,朴氏微妙地呈現有蓋的房屋,為觀眾增添一份安全感。在其職業生涯中,她在韓國及荷蘭參與了為數不少的個人及團體展覽。朴氏更在各大專院校擔任講師一職,教授繪畫及改造布料,包括弘益大學、首爾教育大學及首爾藝術中心兒童藝術學院。
Zang Zong-Son 張廷瑄(1965年生於韓國)畢業於延世大學,並曾在倫敦、新加坡和首爾居住,2004年開始長居香港。她早年的遊牧生活激發她尤其嚮往歸屬感,她最終在繪畫中找到慰藉。張氏在 2007年開始她的藝術旅程,她在歐洲和美國的繪畫工作坊探索不同繪畫媒介。作為一個感性的畫家,她喜歡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並將這些符號和圖像轉化成靜物畫。她嘗試解構了主體,尋找實際上和喻意上都在閃閃發亮的角度,並邀請觀眾了解碎片化的表面下,暗藏的影像和喻意。她相信不論閃日常生活的普通物件,或是親朋好友,這些平凡不過,但份外動人的生活瑣碎片段,都散發出獨特的光環和色彩。因此,張氏的抽象風景畫和肖像作品盛載了它自身的過去、張氏的情感和真實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