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Nov 2022 ‑ 5 Jan 2023 (every Tue to Sat) 11am ‑ 6pm (7 hours)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12樓
free
contributed by


(尹秀珍《壁器 — 滄浪誌 卷十一》,2021-2022, © 尹秀珍,圖片由佩斯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將於香港空間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尹秀珍舉辦她的最新個展「尹秀珍:無處不在」。 尹秀珍曾於2020年在CHAT六廠舉辦了她在香港的首次大型美術館展覽「尹秀珍:補天」,並出版同名藝術家專輯。此次時隔兩年回到香港,藝術家將帶來她的全新作品系列「滄浪誌」,以及在過去十年間創作的多組作品系列。 這些作品展現出了尹秀珍對於變化性材料的持續關注,其中絕大多數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

尹秀珍對現實的關注一直圍繞著細微而具體的人類生存境遇展開,以其感性且敏銳的創作直覺將當代社會高速發展的整體氛圍下的個體感受予以視覺化的呈現。自1995年尹的成名作《衣箱》(又名《我的衣服》)以來,諸如水泥、黃油等物質狀態可變的材料始終在她的創作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這些材料在變化的過程中兼具可控性與隨機性,藉助材料自身的特質激發著藝術創作的實踐與思考。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藝術家近年來對於陶瓷的濃厚興趣——相對於此前需要在一段時間中緩慢變化的材料而言,瓷在製作過程中的變化則是異常激烈的。在幾千度的高溫下,原本柔軟的、不起眼的瓷泥會變得像橘紅色的果凍般晶瑩剔透,隨後又冷卻為冰冷、光滑的堅硬之物。 「瓷」最終將完成自身的蛻變,這一不可見卻又十分劇烈的能量轉換過程既是物理層面的,也是極具象徵意味的,這其中的生命張力與表達潛力令尹秀珍深深著迷,並很快就將其作為了當下創作的核心材料。

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滄浪誌」再次選取了瓷為主要材料,並將藝術家與瓷土的關係推進到更具身體性的層面上。通過手部或強力或輕柔的推擠,藝術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樣的褶皺與波紋。作品的名稱提示了它與中國古代文人「借景寄思」的文學傳統之間的關係;同時在視覺層面,當瓷泥卷起層層的「浪頭」,又令人想起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筆下象徵著生命潮汐與內心呼喚的意象;它們既是被敘述的,也是自在的、生成的。藝術家標誌性的衣物碎片在浪間的縫隙中鑽出,這些被一個個具體的人穿著過的衣物在更加漫長的時間跨度內發生變化,將衣物主人的生命經歷忠實記錄在纖維表面,與瓷互為參照,引領觀者進入對生命境況的沉思中。

此次展出的另一作品系列「漣漪」曾於2020年在濟南雙年展上首次亮相。藝術家將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長變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藝術裝置之中,使作品時刻處在一種臨時狀態。這些有時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時常在尹秀珍的藝術裝置中出現,令作品在展出期間逐漸變化。而此次新作與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著重強調了人(這不僅指作品的擁有者,也是它的觀看者們)在面對一件變化之物時的體驗與感受。正如作品名稱「漣漪」所指出的:在水面上蕩起的每一個環狀水波紋均記錄著一次相遇的發生,卻同時也掩蓋住了水面之下的更多敘述。在這裡,通過一種臨時性的依賴關係,藝術家希望在作品與人之間建立某種具有延續性的、更為有機的關係。

尹秀珍在過去的兩三年間將更為宏觀的思考維度加入到其對於生命的持續關照中,並希望藉助藝術的精神之力去探知更多未知的事物,將短暫而無常的、具體的人類個體帶入更為廣闊的世界中。2012年,尹秀珍曾以「無處著陸」為自己的個展命名,指向藝術家彼時的生存與創作狀態,也為那個飛速發展卻焦慮、迷茫的時代作下註腳。

10年後,她的最新個展「無處不在」則試圖呈現某種更具韌性的生命形態——正如她所選擇的材料中所蘊含的不斷變化的、生成著的能量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以抵禦當下人類所面臨的更為隱蔽而廣泛的暴力與困境。


有關藝術家
尹秀珍(生於1963年,北京,中國)
曾於國內外重要藝術機構多次舉辦個展,並受邀參加世界範圍內的多項大型展事。她的主要個展包括2012年於荷蘭格羅寧根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尹秀珍」,2010年於佩斯北京舉辦的「第二張皮」,並於同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項目92:尹秀珍」,展出其大型裝置作品《集體潛意識》。尹秀珍參加的主要群展包括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2012年第一屆基輔國際當代藝術雙年展,2011年橫濱三年展,2008年上海雙年展,2004年悉尼雙年展,2004年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以及1998年由亞洲協會及舊金山現代美術館主辦的「蛻變突破——華人新藝術」展等。藝術家曾獲得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以及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青年藝術家獎(UNESCO/ASCHBERG award)在內的多個重要獎項,她的作品也曾在《紐約時報》(2006年)及《美國藝術》(2003年)上受到高度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