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於社交媒體發達的年代,人們著迷於以「自拍」為自己留下紀錄,就像自畫像的另一種新形式。同時,隨著人臉識別技術越趨普及,並應用到現代化的日常生活中,人類容貌便淪為刻板的影像,甚至成為收集數據的工具。是次聯展名為「FACE ID」,參與的八位當代藝術家 Arashi M、Erina Matsui、Fujikawa Saki、Kazy Chan、高璐 (Lu Gao)、Marius Seidlitz、Shintaro Inoue 和梁旭 (Teddy Leung),以跨越傳統和前衛的創作手法,為肖像畫賦予新時代的演繹方式,解鎖人類錯綜複雜的身分。
梁旭 (Teddy Leung) 透過一系列的超現實肖像畫和裝置藝術,表達對親人離世和異地戀人的思念,以及嘗試在變幻無常的香港尋找歸屬感。他把一幅以藍色為主調的自畫像,連繫著電話線和互動式聽筒,邀請觀眾參與一場親密的長途對話;與裝置並排的是一個藍光角落,讓觀眾在藍光氛圍的鏡子前,成為自畫像的主角,感受隨之喚起的情感變化,尋回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Shintaro Inoue 以精心排列的簡約線條和突出的鮮亮顏料,組合成各個獨一無二的女性人像,線條下的人物都極具個性。他的肖像畫亦展現其日本書法技藝,把從小學習的傳統書法融入現代的藝術風格中。
Marius Seidlitz 刻意描繪「不完美」的女性身驅,挑戰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卻無法達到的審美標準。透過纏繞著的女性身體,抽象地凸顯裸體和四肢的動感美態,藉以詮釋「情人眼裡出⻄施」以及審美標準不同的概念。
Arashi M 的畫作透過描繪日本昭和早期 (1926-1945年) 的女性,帶觀眾回到人際關係尚未被通訊科技擾亂的時代。其肖像畫的主題並非畫中女性人物的身份,而是她們所承載的歷史。
Kazy Chan (上) 以抽象的畫風和引人共鳴的題材,讓人不自覺地把情感投入其異想天開的作品中,就如一部給予無限機會的老虎機,讓你擁有無限復活的驚喜。他的畫作更讓我們拋開顧慮,暫時放下社交面孔,從而與內心對話。
Erina Matsui (下) 以小動物和奇異生物等虛構人物挑戰肖像畫的既有框架,作為代替人臉的自我展現方式。儘管她的超現實場景包含著虛構維度的自畫像,這些獨創生物卻讓觀眾對她有更全面的了解。
Fujikawa Saki (左) 的自畫像令人印象深刻,通過鮮豔的色彩和情感豐富的筆觸,體現她所關注的人類狀況。以忠於自己的風格,對身邊的事物作出無休止的回應。
Lu Gao (右) 通過發人深省的肖像畫,捕捉孩童面部表情的神髓,為觀眾薰染如孩子般天真無邪的氣息。還未懂得隱藏情緒的孩童,會豪不掩飾的表露情感,每一個真摯的表情,都為肖像藝術注入最純粹的活力。
是次展覽「FACE ID」所聯乘的八位藝術家,他們所繪畫的每一個面孔,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和故事。藉著相近的題材,結合抽象和帶有象徵意義的作品,旨在讓觀眾與他們一起沉醉於內在探索的遊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