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Oct 2012 (Mon)

free
contributed by

文化藝術與科技潮流,一直予人兩個派系的感覺,但隨着近日多個藝術團體及部門,如康文署、香港藝術節、Timable,都紛紛推出或改良應用程式,加進GPS、喜好索引、手機購票等嶄新功能,當文化藝術擁抱科技潮流,文化在線,港人的藝文生活,將煥然一新。

文:黃子翔 圖:褚樂琪、黃頌偉、星島圖片庫、香港藝術節協會


手機買票大勢所趨

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廣泛普及,各大小組織、團體推出App成了大勢所趨,就連內地作家韓寒和他的《獨唱團》團隊,也推出電子雜誌《One‧一個》,本地不少藝術團體,亦以推出App為最新項目;推出了App的就精益求精,香港藝術節協會是當中例子,他們於現在至11月30日(五)的《2013香港藝術節》預訂門票期間,把分佈城市電腦售票網和快達票兩個票房的門票,統合為一個新的購票系統,並由香港藝術節協會直接操作,觀眾只須通過香港藝術節的App或網頁,就能足不出戶以手機購買門票。「過往想買城市電腦售票網、快達票的門票,必須走到兩個地方,甚至要過海,十分不便,現在我們於預訂門票階段,整合一個購票系統,省卻到處買票的麻煩。」香港藝術節協會市場總監鄭尚榮(Katy),於香港藝術節協會工作十多年,其間催生了不少結合科技的突破發展,如在1996年設計官方網頁,又於2010/11年度建立iPhone的App,當時手機應用程式在市場上仍然是新鮮事,他們於科技和市場範疇,在藝術界別可說走在最前。

除了手機買票,香港藝術節的App還有一個相當嶄新的功能——TownCheck,只消啟動應用程式上的TownCheck系統,以手機屏幕對應小冊子上節目的中英標題,經過快速掃描,該節目資料立即記錄在「心水選擇」欄目,以便查詢、訂票。其實兩年前,香港藝術節App已經引進ARCode功能,但今年繼續以TownCheck作新嘗試。香港藝術節協會市場部資訊科技顧問胡銘堯說:「ARCode做過了,QRCode又太普遍,今年想試更新的東西。」TownCheck有多快?筆者請胡銘堯示範掃描動作,好讓攝影師拍照,但攝影師還沒按動快門,掃描就結束了,要重複動作幾次才能捕捉。「由於節目設計字樣相同,日後宣傳單張、海報,也可對應TownCheck,方便觀眾需要。」今年香港藝術節App的下載數字,已超過一萬四千,而過往香港藝術節於預訂門票階段,已售出超過一半門票,部份熱門節目,如去年由黃子華主演的《野豬》,預訂門票首天已告售罄,難怪Katy十分重視這段時間。作為Samsung粉絲的她,亦於今年推出Android系統的香港藝術節App,讓接觸面更廣。「不過,我們只是通過科技增加人們接觸途徑,消費模式轉變而已,不代表多了文化藝術愛好者人數,怎樣拓寬觀眾,是更重要的問題。」Katy期望將來西九文化區能有一個獨立的購票系統,便利本地以至海外觀眾。

GPS主導記錄行為模式

談到黃子華現象,在這個文化藝術也迎向科技潮流的時代,更能凸顯出來,今年8月推出手機App的《Timable》聯合創辦人MikeKo稱,該網站的黃子華最新棟篤笑《洗燥》節目分頁,已錄得逾十五萬的點擊率,相當驚人。從不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只是「有嘢冇人玩」的Mike,於2010年7月與SamYuen創辦網上文化資訊平台《Timable》,兩人最初「一腳踢」充當資料搜集員、編輯、電腦程式員,在公餘時間豐富《Timable》枝葉,得到外界熱烈反應,去年更獲Yahoo!邀請合作,兩人覺得時機到了,便毅然辭去正職,在數碼港租了辦公室,全力經營《Timable》,近日推出手機App,程式員仍由Sam一人負責。

跟許多App相似,《Timable》的App特點也是GPS主導,通過時間、地點自動篩選相關活動,一目了然,Sam表示尤其適合即興找活動參與的用家。認為MobilePayment是大勢所趨的Sam,也開始涉足這個範疇,在App引進Paypal,讓用戶購買部份節目門票,最新節目是影話戲主辦的舞台劇《大逃犯》。為求精益求精,他們考慮改良版的App,能記錄用戶的Behavior,度身訂造一些專為用戶而設的節目推介,而節目或能加進月曆,到時到候就會提示用戶購票或觀賞節目。

據統計,現在利用手機上網,已佔去人們超過一半的上網時間,App已成兵家必爭之地,觀乎愈來愈多文化藝術團體,正摩拳擦掌或已加入手機App行列,就知道競爭激烈。不過,筆者向不少藝文界朋友查詢,他們對文化App認識不多,有關組織要擴大目標客戶層面,善用社交網絡可能是好辦法,譬如成功購了票、把某些活節加進「心水選項」,便隨即在facebook顯示,繼而傳播開去,令更多人知道該應用程式的服務,亦對文化節目的宣傳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