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 25 Nov 2016 (everyday) 8 ‑ 10pm (2 hours)
26 ‑ 27 Nov 2016 (everyday) 3 ‑ 5pm (2 hours)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6號
NT 600 / 1000 / 2000
contributed by


林懷民風靡全球 各地舞迷為之傾倒 為其澎湃謳歌代表作
印度故事 台灣稻穀 喬治亞的歌 浪跡天涯的黃金之舞
喧囂嘈雜的時代 用九十分鐘感受此生中前所未有的寧靜
像那穿過菩提葉隙 落在額頭上的陽光 給你無比安慰

一九九四年,林懷民帶著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改編的小說「流浪者之歌」(又名「悉達求道記」),到佛陀得道的印度菩提迦耶朝聖。歸來後,編作了這齣舞作。他從亞洲各地的宗教儀式汲取靈感,透過舞蹈,刻劃求道者虔誠渴慕的流浪生涯。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後,走遍歐亞美澳共二十四個國家,七十七城,受到熱烈的讚譽,是雲門近年演出最頻繁的作品。

「流浪者之歌」的演出裡,自始至終,一位白袈裟僧人站立在黃金米瀑下,稻穀像沙漏一樣汨汨流下,打在他的光頭,打在他合十的雙手,在他腳下堆積出愈來愈高的穀丘。日前倫敦「衛報」專訪,報導指出飾演僧人的王榮裕每場站立七十分鐘,如如不動,已經站了二十二年,林懷民覺得不該讓五十多歲的王榮裕繼續站下去。英國演罷,台灣再演幾場,可能就要封箱。

黃金稻穀在舞台上成丘,成河,如驟雨降落,如沙漠開展。一群衣衫襤褸的流浪者,手執扭曲的樹杖,沉緩步入這片黃金風景,進行他們的朝聖之旅。對照著不動如山的僧人,朝聖者俯身趴地,虔誠祈禱,或激烈扭動身軀鞭打肉身,演出各種求道的法門。

滄桑溫暖的喬治亞民歌蜿蜒如河,如泣如訴,搔動人最敏感的神經。舞者專注凝神賦予三噸半稻穀生命。歌聲停歇,但聞米落娑娑和舞者走過穀堆的聲響。「流浪者之歌」創造出的精神世界,洋溢亞洲意象,卻又超越亞洲,給予普世人安慰。


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