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劇場
展覽
工作坊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2018

收藏

  •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8:00 AM - 11:00 AM (3 小時)

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 香港大會堂低座 1/F

顯示位置

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 Microwave Fest

訂閱人數

DIGITAL CONTEMPORARY ART CRYPTOGRAPHIC EXCHANGE 數位當代藝術加密貨幣交易所 Li Shih-Chieh (Taiwan) 李士傑(台灣) 經典的當代藝術創作有深刻的文化符號面的批判與再挪用(critique and re-appropriation),既帶來了社會反省,同時也思考著經濟上的另類可能。在這些作品中的「交換」往往跨越了個人感官感受的捕捉、行為的運用與社會的使用與對話。 是否有可能設計一套交易系統,讓人們能夠直接介入當代藝術的「交換」,並且將之擴散與規模化,建構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英國藝術家組合 Harwood、Wright 與 Yokokoji 2008 年製作,獲得Transmediale 2009 年首獎的作品《鉭紀念祭》(Tantalum Memorial)就是一個深刻反思社會、連結與啟發,同時交換跨越領域與公共部門的作品,同時也是一個真實運作的實際系統。串接著客服中心、電話交換機、手機硬體技術與全球製造產業、稀有金屬原料、剛果國家的內部動亂, 藝術家把這樣的知識帶到倫敦剛果政治難民社群中, 讓人們交換國內最新的母語新聞;同時也走進中學課堂, 跟學生們交流難民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手機使用。 在這個藝術作品中的交換場景, 可以讓我們來構想一個在地的、環繞著當代藝術的批判思維的一種社會網絡。如何透過當代藝術讓人們團結起來? 拆解藝術家製作的生產過程,與藝術作品完成後的「投遞」(delivery)—— 觀眾互動過程,將其「元件化」,重新設計交換的經濟系統。以範例的作品為例,在地的難民組織如何與當地社區、母國的家族網絡聯繫?教育如何納進真實處境與挑戰,包容並且共同對環境作出抉擇?不只是訊息與知識的流通,更是透過消費與交換,建立起一個自主性的「區域」金融實踐網絡。 我們希望藉由工作坊來與更多經典當代藝術作品對話,建構一套自主區域性金融實踐網絡需求的雛形(prototype),與機器治理的議題對話與尋求另類出路,並且討論在區塊鏈網路上發展工具與支援體系的構想。 講者簡介 生於 1973,居住和工作於台北,跨領域的數位文化思考與行動者。擔任宏華環境保護與數位未來基金會執行長(2016-,ilya at honghuafund.org);星輿公司noema社群媒體資料分析創業團隊成員(2015-, ilya at xtrea.io);杭州中國美院網絡社會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15-);開拓文教基金會顧問(2017)及臺中市政府數位文化中心推動小組委員(2016-2017)。 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早期網路運動研究者,推動台灣部落格運動,長期參與全球數位文化社群網絡。 工作經歷曾任Culturemondo世界文化入口網國際指導委員(2005-2015),中研院資訊所台灣自由軟體鑄造場計畫(Open Foundry)創始計劃經理(2002-2004)、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計劃計劃辦公室專案經理與國際合作計劃執行顧問(2004-2011)。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2007–2012),CODATA 國際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早期生涯資料專家工作組核心成員(2012-),中興大學校長特別助理(2012-2015)。
顯示位置

香港大會堂 展覽廳

香港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 香港大會堂低座 1/F

聯絡方式
則評價
登入後發表評價
相關事件
相關頭條
熱門頭條
關鍵字
  • 展覽
  • 視覺
  • festival
  • 外國
相關事件

立即訂閱 Timable 電子報

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

尋找更多你的心水活動

來得正好的時間

    相伴去體驗的人

      想到此一遊的地點

        精選分類的活動

          HK$ 0

          版權所有 © Timable Limited 保留一切權利

          網站條款

          聯絡我們

          立即訂閱Timable 電子報,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