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Nov 2019 (Mon) 6:30 ‑ 8:30pm (2 hours)
香港理工大學 N002室 》香港九龍紅磡育才道10號
26 Nov 2019 (Tue) 6 ‑ 7:30pm (1 hour 30 minutes)
嶺南大學 MBG22 》香港新界屯門青山公路8號
29 Nov 2019 (Fri) 4 ‑ 6pm (2 hours)
香港中文大學 YIA LT4
30 Nov 2019 (Sat),
1 Dec 2019 (Sun) 3 ‑ 5pm (2 hours)
HKICC Lee Shau Kee School of Creativity 》135, Junction Road, Kowloon, Hong Kong
2 Dec 2019 (Mon) 7 ‑ 9pm (2 hours)
Duddell's 》Shanghai Tang Mansion, 1 Duddell Street Central District, Hong Kong
3 Dec 2019 (Tue) 6 ‑ 10pm (4 hours)
佐敦彌敦道380號香港逸東酒店
free
contributed by

2019/11/19 Update:【活動取消】紀錄片教我們要直視社會,終歸也是希望觀眾回到社群,以自己的方法回應世事。「體制的暴力」已經全面扭曲了我們每位的日常。在這響鬧聲下,我們更加需要將從文藝中所學的活用到我們在街頭的堅持上!謝謝各位對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巡迴展香港站的支持,大家保重。



曖昧而被禁止的節奏、在拉脫維亞等待的時間、台灣民主的發展史、家族三代人尋根的記憶、二戰中敵國圍爐BBQ、拍攝紀錄片的詛咒……
.
讓紀錄片填補我們的真實吧!

節目表:

《金曲達令》(Ismail Fahmi LUBIS,印尼,2017, 114 min) 25Nov, 理工大學

印尼鋃鐺瓜哇流行一種通俗而露骨的音樂「塔玲噹嘟」,是庶民伴唱與紅包場的最愛,卻被穆斯林禁止。懷有明星夢的女孩總來尋找王牌作曲家協助,曖昧調情隨之而來,某日神聖人員邀作曲家譜寫一曲,卻成為他最受苦的煩惱。俗擱有力的音樂與戲劇性,帶出風俗和信仰的真實衝突。


「萊拉・巴卡尼娜選集 1」(Laila PAKALNINA,拉脫維亞) 26Nov, 嶺南大學

《帕帕基娜》(2011, 11min)
一個理由,讓男女老少在城市的一隅短暫停駐;一副耳機,創造出內外兩個世界。聽者脫離外在環境,觀者由外進入片中人的耳,聆聽他們耳中的聲音。本片是為了威尼斯雙年展創作之作品。

《關於人生的短片》(2014, 2 min)
足球場上,哨聲劃破凝結於空氣的寧靜,球員八人一字排開站立、搭肩等待,時而抽身蹲坐,或踱步在旁,每球都摻雜許多悲喜、友誼、願景,屏息以待那一刻。

《煙囪》(2013, 52 min)
紅磚煙囪旁孩童終日無憂地玩耍,他們騎着腳踏車、爬上爬哈、在草地上打滾、分享着零食;艷陽高照的早晨,雨過天青的下午,大雨磅礡的傍晚,童年盡是探索與玩樂。

《瀑布》(2016, 21 min)
拉脫維亞境內沒有高山,卻擁有歐洲最闊的瀑布。形形色色的遊客來到著名的「聞遝瀑布」前沖涼、拍照、嬉戲、運動。觀察式鏡頭富饒趣味,一如直瀉而下的瀑布,捕捉細膩自然的人性。


「萊拉・巴卡尼娜選集 2」(Laila PAKALNINA,拉脫維亞) 29Nov, 香港中文大學

《夢之地》(2004, 36 min)
廢氣物如樹林丘壑,鳥獸蟲蛇藏身期間,拓出一方棲地樂土。掩埋楊是孕育生命與詩意的溫床,也是狂歡的蜃景,曙光的末日。交疊在迷霧的夢之地中,是新生與腐朽,恩寵與殘酷,真實與幻夢。

《盧比克斯之路》(2010, 30 min)
重比克斯路是拉脫維亞的一條候靜小道,單車騎士都與選狗民眾共享路權。 這修路沒有路牌,路名只供民眾私下輛呼,透過道路著眼人生百態的同時,電源圖含著對拉國政治歷史的隱。

《瘋雪》(2012, 34 min)
境內無山,地勢低平,滑雪卻猶如全民運動。 雪場外大排長龍,在屋頂上小試身手已是冬季的日常景象,嘉隆作響的造雪巨砲,在家勤練滑雪姿勢都是對付雪融的妙策良方,這是拉脫維亞的 滑雪狂熱。

《哈囉!馬》(2017, 24 min)
這是條從拉脫維亞往返白俄羅斯的小鎮道路。 路上不時有汽車呼嘯而過,沿途還有維修中的電線桿,孤立的大樹,木造的小屋及等待公車的乘客等等;佇足的鏡頭,記錄下小路在日夜與季節轉變中,釀造出 的不同風景。


《前進》(柯金源 KE Chin-yuan,台灣,2018,109 min)30Nov,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環境紀錄片大師柯師傅最新力作,爬梳自1980年代戎嚴時期起,直到2018年的現在,台灣重要環境運動與事件,包括新竹李長榮、鹿港反杜邦、反化石擴張、反核、空汙等議題,也訪問了曾參與抗爭,如今已漸老的居民與紀錄者。「時間」儼然成為另一主角,透過三十幾年的影像紀錄,照出這塊土地的命運。


《不即不離》(廖克發 LAU Kek-huat,馬來西亞,台灣,2016,90 min) 1Dec,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35年前,這裡曾是我出生、成長的老木屋;不只是家族三代人的記憶,同時也是我對祖父母最後的記憶。直到長大才明白,長掛在老家大廳上的畫像是我從未見過我阿公。60年來,這張畫像成為家人的禁忌,沒人能提及這個男人的名字,或是任何他的過去。這部紀錄片即是關於我們對於他的追尋,以及愛與恨。


《借問阿嬤》(Bálint RÉ VÉ SZ, 德國,匈牙利,英國,2017,94 min) 2Dec, 都爹利會館

對沉重歷史的率性與輕挑,引領三位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年輕人,向他們的阿嬤請教二戰回憶:她們分別曾是英國特務、納粹德國舞蹈員、集中營的匈牙利共產黨生環者。國族對立成為她們長久的心結,但阿嬤們敵不過兒孫的邀約共聚一堂,歷史回到人與人直接的對話產,也成為阿嬤和兒孫一起重寫的家庭故事。


《在高速公路上游泳》(吳耀東 WU Yao-tung,台灣,1998,49 min) 3Dec, [email protected]

「Goodnight, goodnight, goodnight,這是茱麗葉跟羅密歐說的話。」房門關起,門外剩下導演吳耀東的沉默。面對學弟直視攝影機的控訴,從自白和對話中訴說出十七歲時被自己暗戀的學長性侵、滿身是病、精神病患,是同志兼愛滋病患者 Tom對自身命運的掙扎。導演坦白的迷失更演活了他們之間「愛恨情仇」的曖昧漩渦。本片被譽為台灣紀錄片史上不可不看的作品。

《Goodnight & Goodbye》(吳耀東 WU Yao-tung,台灣,2018,65 min)
為了「自我追尋」,導演啟程尋找他1997年作品《在高速公路上游泳》的主角。 路途迢迢開了20年,盤踞內心的幽靈始終揮之不去,而突發的事件,令刻意遺忘與逃避的種種瞬間浮現眼前。 無法收拾的矛盾,從虛實迭替的假像中不斷進出,不知為何開始,也不知何時結束,人稱作者已死,報應遲早到來。

全部需報名留位: ​https://forms.gle/D4GU5gYs8vMyJb2v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