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劇場
展覽
「XX」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

收藏

  • 2020年12月13日-2021年1月4日(每日)2:00 AM - 12:00 PM (10小時)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4及5樓

The Little Dwarf

訂閱人數

Update 12/12/2020: 因應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政府進一步收緊之社交距離措施,原訂於12月12日舉行之展覽開幕將會取消,展覽亦將由12月13日暫停開放至12月23日。 請隨時留意我們的最新資訊,感謝您的支持與諒解!
為慶祝創校二十周年,香港藝術學院於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1月4日假香港藝術中心4樓及5樓包氏畫廊舉行《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是次展覽由香港藝術中心主辦、香港藝術學院策劃,展出33位藝術家/藝術單位的作品。參展者皆是學院的摯友,包括學院校友、前任及現任教職員,以及創校成員,以展示香港藝術學院20年來的傳承及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歡迎各界參觀。是次展覽的作品可供公眾購買收藏,所籌得的款項將用於支持香港藝術學院的教育發展。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另設有一系列活動歡迎公眾參與。 「XX」引發出一連串想像和解讀,從代表「二十」的羅馬數字,到融合不同學科的跨界意念,以及促使嶄新與意想不到成果萌生的多變概念等。作品衍生自四個藝術主修科目—陶瓷、繪畫、攝影及雕塑,它們同時亦把四個主修科緊密聯繫起來,作品類型充分體現「跨界」主題,令傳統的媒介藝術得到極大的拓展,為參觀人士帶來一場視覺盛宴。 參展者不乏知名本地藝術家及新晉藝術家 《XX – 香港藝術學院20周年展》由香港藝術學院署理院長陳育強教授為總策展人,分別邀請四位學科統籌出任展覽學科策展人: 黃麗貞(陶藝)、香建峰(繪畫)、黎健強(攝影)、林嵐(雕塑)。 是次展覽讓跨世代的藝術家校友互相切磋,展出80多件的作品,詮釋不同的藝術脈絡。包括創系老師知名陶藝家黃麗貞、香港資深畫家余偉聯、香港資深攝影工作者謝明莊、當代雕塑家何兆基、多位現任老師及不同年代畢業生的作品。當中不乏知名藝術家,如現任老師雕塑及公共藝術專家林嵐、資深藝術家馬琼珠、資深當代陶瓷藝術家張煒詩、香港當代畫家香建峰、本地及國際知名的活躍藝評人黎健強博士、資深陶藝家林志光; 香港藝術學院兼職講師包括陶瓷家及香港當代陶藝協會會長陳思光、資深陶藝家梁冠明、藝術家盧文謙、陶瓷及雕塑家陳翹康、視覺藝術家曾敏富、當代藝術家張施烈、攝影藝術家袁錦華。其他藝術家及學院摯友包括攝影藝術家兼學者Drew Pettifer、畫家李美娟、陳正文、陳沁昕、鄭禮仁、張康生、張穎欣、方梓亮、何鎮宇、黎靖欣、李雪盈、梁山丹、李寧、文 美桃、譚曉怡、鄧廣燊、黃小玲。 挑戰陶藝的固有概念 學院的陶瓷主修推展傳統和當代的技巧和知識,對陶瓷藝術作出深度的發掘,包括純藝術、器物創作、產品設計和歷史研究,為在知識、技巧和詮釋上提供穩健的基礎。課程以外,過往一些自發性的師生研究和計劃,對學院以至整個香港陶藝生態帶來啟發。以下是其中陶藝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陶瓷家及香港當代陶藝協會會長陳思光稱自己為「泥土實驗家」。他喜歡用多角度探索陶泥的特性,在作品中滲入歷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元素,並運用非常規的方式創作多變的藝術品,以挑戰人們對陶藝的固有概念。 Clay Con Moto (Optional) (2017) 白瓷、磁石、鐵片 150 cm x 150 cm x 5 cm 無框白瓷196件 陳思光 探索繪畫的邊界 學院在訓練繪畫技法之餘,著重通過研究、創作過程和實驗的學習方向,引領同學探索繪畫的深度,由繪畫開展到版畫、裝置、攝影、錄像、動畫等不同媒介中所產生的寛度。從平面上的色彩、層次、筆觸,轉化為立體空間裏的不同物料、影像與裝置呈現作品。繪畫主修科引導同學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在不斷研究與反思中開拓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形式、技巧和語言。以下是其中繪畫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文氏的創作以物料出發來講述事件/事情,並應用在不同媒介技術層面,常以展覽空間作為畫框場域、物料作顏色及訴說物,實行跨媒體實驗性空間與物料創作,部分創作會以攝影作記錄。 腿.不明症狀(2018) 蠟,木 尺寸不定 文美桃 李寧是一位紋身師,其作品靈感來自其多年研究紋身的技巧與經驗。他通過線條和結構講述自己個人的想像故事。李氏的創作包含很多媒介的轉換,這個和紋身工作有關。從客人的文字轉成線稿,到轉印紙印上身,到成為一個紋身。他把整套直接變成平面創作,稿轉印上版,雕刻,印上紙上,再拼貼上布。 屋企 (2020) 混合媒介 80 cm x 120 cm 李寧 從攝影媒介思考世界 學院的攝影課程也特別重視學院式及啟發式的教育訓練,當中的最大特色就是系統式的訓練: 這絕對不是填鴨式的強制依樣畫葫蘆,而是在培育藝術技巧的同時,介紹批判思維、藝術形式探討、跨媒體的試驗、藝術歷史、藝術與社會的關係、專業實習等等的課題,為學員提供一套又一套的知識、理論和實踐。目標是向學員提供廣闊範圍的資訊,以及多種明辨批判的工具,從而使他們增加識見能力,發展出獨立的思想。以下是其中攝影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梁山丹的藝術誕生於中西合璧的香港,故深受中西文化影響,特別是中國的哲學、詩歌和山水,以及西方的當代藝術。她嘗試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融合為一種新的藝術媒介。 萬物:千歲(2020) 米紙 88 cm x 88 cm x 5 cm 梁山丹 當代雕塑與傳統工藝的交融 雕塑科鼓勵學生與社區、社會接軌,活化工藝。木工由全手動工具教起,金工由小錫焊教到大電焊,鑄銅在課室由概念做起,研製形狀、製造臘模、在本地鑄銅工場學習沙模、接駁澆道、澆銅實習和上色等等,每個傳統課程的後部份,學院都會挑戰學生們,除了這些,還有甚麼? 雕塑、藝術,不只是裝飾,也不止於功能,觀眾是誰? 為誰服務? 以下是其中雕塑科校友所展出的作品: 曾敏富創作媒介以雕塑或裝置為主,如何發展物料運用及製作技巧往往是難題。從觀摩學習木工、水泥、油漆、水、電等工匠的工作日常,到把他們的智慧及經驗融入作品中,曾氏常有驚喜的發現。 樹生炭 (2020) 炭化物件 42 cm x 40 cm x 18 cm 曾敏富 李雪盈自身創作與空間、地方和人有關,探討人在空間裡如何製造「歸屬感」。藉日常觀察到的不同地方或物件,李雪盈以「製造經驗」來延續一種個人的人文情懷,呈現身處在這個城市中的感受,嘗試借藝術在香港這個城市空間中製造生命/生活的意義。雕塑對於李氏來說是著重於過程的媒介。開始時,物料與製作者之間會有一段親密的過程,物料回應製作者的行為及動作而轉化成載有某特定的時空與情感的形式或形狀。而當作品裝置在真實空間時,展現的過程容許製作者抽離地再審視作品與實體空間的關係,作品在這過程中或因不同的時空而轉變,從而意念得以延伸及發展。 Tensile Stress (2020) 乳膠,銅 約 60 cm x 60 cm x 10 cm 李雪盈
顯示位置

包氏畫廊

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4及5樓

聯絡方式
則評價
登入後發表評價
相關事件
相關頭條
熱門頭條
關鍵字
  • 展覽
  • 雕塑
  • art
  • 攝影
相關事件

立即訂閱 Timable 電子報

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

尋找更多你的心水活動

來得正好的時間

    |

    |

    |

    |

相伴去體驗的人

    |

    |

    |

想到此一遊的地點

    精選分類的活動

      |

      |

      |

      |

      |

      |

      |

      |

      |

      |

      |

      |

      |

      |

      |

      |

      |

    HK$ 0

    版權所有 © Timable Limited 保留一切權利

    網站條款

    聯絡我們

    立即訂閱Timable 電子報,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