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 24 Oct 2021 (everyday),
30 Oct ‑ 2 Nov 2021 (everyday) 10am ‑ 8pm (10 hours)
25 ‑ 29 Oct 2021 (everyday) noon ‑ 8pm (8 hours)
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free
contributed by


閱讀帶我奇思,藝術容我妙想。文字不止於觀看,更重創造。

佇立在影像強橫的數碼年代,短文的鏗鏘明快,長詩的繞樑連綿,可尚餘一瞬細嚼文學的獨有節奏?也斯〈寒夜.電車廠〉中那輛「孤獨的電車」,將定格在藝術家的腦海中……化為原點出發,劉以鬯對倒漢字結構由編舞家以身體轉譯,藝術家透過種種視藝媒介,刷新視野。

延續 2020 年的光影互動體驗,今年《See 字進入》走入香港中央圖書館。主題各異的實地裝置住滿 60 至 90 年代著名本地作家;不同領域的創作人巧化詩詞,編織形體舞蹈與流動影像。

儘管文學在空間變形,原文不怕 lost in translation。

展覽以「里」字為概念劃分成:「人物 / 動物」、「物件 / 器物」、「城市」和「光 / 字」等四大方形主題展區,現場參觀者可透過投射影像、聲音和不同觀景器欣賞展覽,同時緬懷香港昔日景象,感覺恍如穿越時空。



All Photo Credit © Hung Keung & Creative Team

* 10 月 30 及 31 日之開放時間將因應現場演出調整







現場演出
《倒映中字》|30 - 31/10 (六 - 日) 2PM
編舞:徐奕婕
演繹:朱仟青
現場音樂及表演:駱正男
用花瓣照鏡的魚
照出一座失根的城
人們把自己和神明的臉幪起
若無其事地繼續派對
用花瓣照鏡的魚
顛倒了肚皮
顛倒了天地
鱗波夢幻
而浪無情
用花瓣照鏡的魚
呼出的字都只有半個
抬頭看見在水底的倒影
另一半的身體和蒜頭豆豉在電飯煲裡
田中街亂流很多
街角裝成人混入魚群
卻忘了蒲公英看不見自己
於現實中下沉
以香港作家的文學作品、藝術家洪強設計的錄像裝置內容為線索,反覆思考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如何讓這語言及文字影響我們對身體、聲音、以至對意義和空間的理解、表達和想像。

《行》|30 - 31/10 (六 - 日) 2:30PM
編舞及演繹:李拓坤
走走停停,看一看再望一望,渴望在有限的空間裡面走出無限的可能,並不是家在何處我就在何處,而是我在何處家就在何處。一張枱不大,但這已經是我的全部;它承載著我,我也背負著它。

《慢駛》|30 - 31/10 (六 - 日) 3PM
編舞及演繹:邱加希
表演:潘泰銘
「慢駛」(SLOW) 是城市路上一個警告及提示的標記,這些中英對照的馬路告示字體是香港特色之一。每條馬路都有空間把這兩個字大大的寫在上面,該慶幸這個地方還不算擠迫吧。
「慢」從來不適合形容香港人,這年頭又豈能不被慢慢走。

* 免費入場,不設座位,演出全長約 15 分鐘


團隊
藝術+概念+創意+策劃:洪強
藝術呈現:燕老米的雅實驗室
媒體技術顧問及製作:yucolab
空間設計及動力學顧問:Milk Design
空間工程:點子藝術創作
聲音/音樂:梁卓堃
演出製作:orleanlaiproject
編舞:徐奕婕
演繹/表演:朱仟青、潘泰銘
現場音樂及表演:駱正男
編舞及演繹:李拓坤、邱加希
選角、形象指導及服飾設計:馬嘉裕
演出:區俊丞、陳懷溢、趙之維、邱立信、李施賢、阿浩、尹寶琳
粵劇演出:鄺紫煌
粵劇衣箱:莫心兒
創意合作夥伴 (動畫/影像/互動/立體/表演):區學文、苦男、陳俊言、陳家褀、陳明慧、陳惠強(四)、陳偉洛、陳家永、何道朗、洪塵、燕老米的雅實驗室、姚俊、江沛怡、江記、鄺德希、黎卓禮、林建才、利志榮、梁凱盈、盧文康、馬嘉裕、吳鋌灝、危峰廷、九猴工作室、巖水工藝、蘇志樂、鄧羽庭、謝熙盛、崔氏兄弟、胡凱珊、楊浩、葉朗軒、余加希
視覺影像、攝影、書法及字型設計:陳家褀
計劃統籌:許傲群
流動影像 - 導演:陳惠強(四)
流動影像 - 副導演:李頌軒
流動影像 - 製作人:許維嬋
流動影像 - 場務:陳郁貴、鄭書權、莫愷芹、胡志超
流動影像 - 攝影指導:劉浩銘、梁傑生
流動影像 - 攝影燈光團隊:陳子立、張振輝、邱立信、梁傑烽
流動影像 - 化妝及髮型:馮銘詩
流動影像 - 造型助理:陳郁貴
流動影像 - 剪接:陳惠強(四)
相片:洪強及創作團隊
鳴謝:徐智麟、吳少慧、牛吉地、胡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