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Apr ‑ 19 Jun 2022 (except Mon) 11am ‑ 7pm (8 hours)
10 Hollywood Road, Central, Hong Kong
free
contributed by


過去幾年,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固有常態及集體應變力都備受挑戰。社會狀況、全球地緣政治、技術加速發展和蔓延全球的疫症—更不用說那正在醖釀的人為氣候災難——暴露出活在這樣的社會,大家都感到脆弱不堪。也許這種脆弱感,多少都一直存在。展覽中的藝術家們皆以真誠而富詩意的作品審視和拆解各種形式的脆弱。它們涵蓋親密關係、生活經驗數碼化、社會設置等議題,創造出一個新鮮而親密的環境,鼓勵觀眾在與藝術作品和身邊觀衆的連結中,尋找梳理和抒發心緒的新隧道。


(曾家偉 《琵琶魚》|2021 年|錄像裝置 (6K、彩色)|10 分鐘)


(曾家偉 《氣泵》|2021 年|電視裝置 (彩色、有聲)|10 分鐘)


(朱凱婷《inti-gym》|2021 年|互動裝置)

展覽藉著作品發問:脆弱是否為生命及人類社會的一種恆常本質?儘管冒著未知的風險,展露、分享關於脆弱的經驗和思考或許不失為一種激發同理心的社群構建新策略?「圓缺俱樂部」提供一個觀察和自省的空間,讓觀眾以各自的步伐去探索和詮釋感受。


(卓思穎《Dependence》|2015 年|金屬、燈泡、電線|17 × 17 × 15 厘米)


(嚴瑞芳《他們的房子》|2022 年|單頻錄像 (高清、彩色)|2 分鐘 30 秒)


(鄭虹 - 右《夜星/ 路燈》|2021 年|炭筆、乾粉彩、石墨布本|65 × 70 厘米
鳴謝藝術家和言本當代;
左《湖面》|2021 年|炭筆、乾粉彩、石墨、丙烯布本|146 × 104 厘米)

這種對「脆弱」的開放性態度也反映在展覽名稱中。「圓缺」取意於宋代詞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千年後的我們恰又踏入一個充滿變數和離散的年代,對時間和距離的體驗都在不斷被改寫。與宣揚主流美學和公式化「身體管理」理論的健身室和俱樂部不同,「圓缺俱樂部」不設「情緒管理」的黃金法則,沒有人會告訴你應該怎樣做。此外,展覽英文名稱(emo gym)中的「emo」或會令你想到龐克和搖滾音樂中一種强調情感表達、氣質獨特的流派及其次文化。雖非直指「emo」這個音樂流派,但展覽的靈感確是源於音樂的動人特質和變革力量。展出的作品無意强調知識的啟示或構造奇觀引起驚嘆,而是低調真誠地展示藝術家的內心,讓觀眾停駐細看,在過程中打開自我。

本著這種精神,「圓缺俱樂部」展覽團隊亦攜手參展藝術家,於 Spotify 及 YouTube 上編製了名為「圓缺俱樂部員工歌單(emo gym staff picks)」的音樂播放清單,以 25 首精選歌提升是次觀展體驗或豐富生活日常,觸及我們最脆弱的思緒,將策展探索擴展到藝術空間以外。

參展藝術家:鄭虹、卓思穎、朱凱婷、劉清華、李卓媛、曾家偉、嚴瑞芳
策展人 : 李伊寧

圗片由大館提供

* ​所有訪客須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進入大館,並根據「疫苗通行證」要求,按要求出示疫苗接種紀錄或相關豁免證明書以供檢查。大館内展覽及活動空間屬疫苗通行證指示的主動查核處所。
YouTube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