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 8 月 24 日起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展出敦煌石窟瑰寶,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的文化與藝術,感受敦煌佛國世界中尊天、敬地、愛人的豐富情感。是次展覽展出五十件展品,涵蓋北魏至明朝,歷時千載,包括文物、臨摹絹畫及複製洞窟;此外亦會展示選自六十多個敦煌洞窟一百多幅壁畫的精粹,涉及主題內容及藝術風格跨越朝代和地域。
敦煌石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文化寶庫,石窟內保存了美輪美奐的壁畫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呈現出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和生活面貌。今次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繼 2014 年「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及 2018 年「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後,第三度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雙方攜手策劃最新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透過敦煌文物、石窟壁畫、臨摹絹畫及榆林窟第 25 窟複製洞窟,結合歷史、藝術和科技的元素和運用藝術科技及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重遊千年萬里以外的盛世敦煌。
重點展品包括以一比一比例在展廳內重塑的榆林窟第 25 窟複製洞窟,以及洞內精美絕倫的壁畫。建於中唐時期的榆林窟,在敦煌石窟群中規模僅次於莫高窟,其中榆林窟第 25 窟更是少數於吐蕃統治瓜州初期所開鑿的石窟,既保存了盛唐風韻,亦滲入吐蕃文化的新養分,壁畫構圖宏偉壯觀,畫功細膩、用色艷麗,在敦煌石窟中難得一見。
另外,展出的莫高窟第 148 窟《藥師經變》、彩繪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及臨摹絹畫《十一面觀音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等亦是敦煌珍品。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策展團隊為是次展覽加入了不少藝術科技元素,團隊以沉浸式投影及數碼技術重新解讀出自莫高窟第 17 窟北宋的《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娓娓道出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並宣導子女謹守孝道。展覽中的另一沉浸式展示「山水之間」則以美學角度剖析敦煌壁畫中山水之美及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依共存。
是項項目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25 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
照片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網頁;香港政府新聞公報
* 除獲豁免人士,到訪者必須使用「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掃描場所二維碼進入文化博物館。獲豁免人士必須填寫表格登記其姓名、身分證明文件首四位數字或字母、聯絡電話和到訪日期及時間,並須於登記時按館內職員要求展示相關身分證明文件,以作核實,職員亦會致電核實聯絡電話。
* 進入文化博物館人士亦須符合「疫苗通行證」的要求,以下人士可以填寫表格代替:
1. 出示沒有二維碼 (QR Code) 的醫學豁免證明書
2. 出示香港以外地區接種新冠疫苗紀錄 (而沒有相關在香港發出的二維碼)
3. 未滿 12 歲,沒有成人陪同的兒童
文化博物館會檢視情況,有需要時將調整有關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