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劇場
展覽
"On The Road" 攝影聯展

收藏

  • 2023年3月18至4月29日(逢星期三至六)6:00 AM - 11:00 AM (5 小時)

香港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顯示位置

大表哥

訂閱人數

致力於推廣攝影藝術的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與香港攝影平台「顯影 PhotogStory」在黃竹坑The Loft 攜手呈獻攝影聯展《On The Road》。值此之際,很高興宣布與法國古董藝廊 Kraemer Gallery 合作,在畫廊展出十八世紀的傢俬及藝術品,古董裝飾品與現代攝影作品的碰撞與對比,也帶來截然不同的視覺經驗。 展覽名稱來自美國作家 Jack Kerouac 在 1957 年的同名小說《On The Road》,故事講述幾位年輕男女在穿州過省的旅途中,一邊狂歡、一邊尋找自我,在一次次的公路旅途中,探索生命與心靈的自由。展覽展出十五位香港及國際攝影家的作品,攝影師們在旅途中的一次次快門聲中,捕捉眼前的事物,也探索內心世界。 (Roger Ballen|Motorcyclists,Woodstock|1969) 小說中年輕男女的人生哲學是活得自由奔放,在同名電影中也時常可見主角們在公路上開車的畫面,汽車某程度上是帶領他們前往自由世界、追尋自我的工具。攝影師 Roger Ballen 鏡頭下的年輕人,也有相似之處,他們同樣追逐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式,在 1969 年著名的胡士托音樂節現場,當時是大學生的 Roger Ballen 只有十九歲, 不只享受音樂,也記錄這個壯觀的音樂節。人們沉浸在音樂與無拘無束的氛圍下,他的鏡頭還捕捉了一群鐵騎士坐在貼有「Woodstock」字樣的汽車上,他們的穿著與電單車,均反映那個時代年輕人追求自由的想法。 (Raymond Cauchetier|Golden Gate Bridge|1954) (Stephanie Cheng|From Here (Highway Stop)|2018) 故事中的浪蕩世代從駕車前往美國西部,在攝影世界中,這裏也是很多攝影師的靈感,Richard Avedon在美國西部創作著名人像系列作品《In The American West》。在展覽作品中,法國攝影師 Raymond Cauchetier 在 1950 年代前往美國,拍攝一幅在三藩市金門大橋行駛的汽車;攝影師 Stephanie Cheng 在加州高速公路邊拍攝一幅摯友與汽車的照片,見證她們精采的美國公路之旅。 2018 年春天,法國攝影師 Isabelle Boccon-Gibod 前往美國西部太陽城探望朋友,當地的住宅社區居住滿五千多戶,嚴格的規定令攝影師產生憂慮,而她正是透過拍攝旅途中的太陽與公路,藉著玩樂的方式式消除焦慮。 (JAMES CHUNG|Hong Kong|1965) 在小說出版的年代,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香港,攝影師鍾文略開始攝影,他拍攝的街頭照片中可見有不少汽車, 還有後來邱良及日本攝影師志鎌猛的影像,他們拍攝的旅途中的照片,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香港印象。 (Willy Ronis|Place de la Concorde|1952) 此外,在波蘭攝影師 Bogdan Konopka 鏡頭下的樂斯拉夫 (Wrocław) 街頭,一架破爛的汽車呈現出一絲荒涼之感;法國攝影師 Willy Ronis 的巴黎街頭、Sabine Weiss 鏡頭下的香榭麗舍大道,黑白照片中也不難發現汽車,還有 Jacques Henri Lartigue 在 1913 年拍攝的法國大獎賽賽車等,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On The Road」故事。 All Photos:Courtesy of 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
有關攝影師 Jacques Henri Lartigue (法國,1894-1986) 七歲時已拿起相機拍攝,長大後他成為畫家,反而攝影一直是業餘興趣,以輕鬆的手法拍攝家人與朋友玩樂的動感畫面。作為金融大亨後代,他的生活過得富裕無憂,看他早期拍攝的照片,不是拍攝汽車、飛機,就是穿著時髦的女人,記錄上世紀初法國「Belle Époque」的美好年代。他原本在攝影圈一直默默無聞,直至 1963 年現代藝術博物館 (MoMA) 為他舉辦個展,當年《Life》雜誌也刊登過許多他的攝影作品,令這位大器晚成的攝影師一時間炙手可熱。 Willy Ronis (法國,1910-2009) 1935年,Willy Ronis 向法國報章《 L’Humanité》出售第一張照片後,正式成爲一名攝影記者。他天生的好奇心使其作品突破傳統新聞通訊攝影的框框,成爲別樹一幟的獨立攝影師。他的攝影主題廣泛,涵蓋時尚、名人肖像、街頭掠影和文化報導等。他是首位為美國《LIFE》雜誌拍攝的法國攝影師,與 Robert Capa 和 David Seymour 等攝影師一同躋身當時的藝術圈子。 Raymond Cauchetier (法國,1920-2021) 法國新浪潮電影劇照攝影師,1951 年,他隨法國空軍到胡志明市 (舊稱西貢) 服役,當時正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他拍攝空軍的行動以及戰役,為此還得到戴高樂將軍的褒獎。1954 年戰爭結束後,他展開遊覽東南亞的旅程,在香港、澳門、越南、柬埔寨、老撾及日本等地拍攝當地的風土民情,在他的舊香港照片中,可見人來人往、掛滿招牌的街道。 Sabine Weiss (瑞士,1924-2021) 年少時已熱愛攝影,十八歲開始成為攝影師。1945 年,她在日內瓦開設攝影室,開始拍攝人像及廣告攝影。1952 年,她認識法國著名攝影師 Robert Doisneau,並在其幫助下加入 Rapho 攝影通訊社,與 Willy Ronis 等人成為二戰後法國「人文攝影」(Humanist Photography) 的代表人物,為 1950 及 1960 年代的巴黎留下許多精采的黑白影像。 她曾是《VOGUE》雜誌攝影師,也為許多文化界大人物拍攝肖像。在攝影工作以外,她喜歡在閒暇時漫遊巴黎街頭,隨性捕捉一般人的生活點滴,令人感受生活的樂趣。 鍾文略 (香港,1925-2018) 1947 年,鍾文略從廣東新會來港,在戲院當美術廣告畫學徒。1957 年,他開始買下第一部相機,自學成才的他從此遊走在香港不同地區拍攝,記錄下當時的香港面貌。1963 年,在李翰祥導演介紹下,鍾文略轉職到電懋影業公司,拍攝電影劇照及明星肖像,為那一代電影人留下重要的視覺回憶。1968 年創辦影樓,從事攝影及沖印業務,1970 年代開始減少在街頭拍攝,直至 1991 年退休,人生最精彩的三十多年,攝影可謂一直形影不離。 何藩 (香港,1931-2016) 生於上海、1949 年移居香港,何藩被譽為「東方布列松」、光影魔術師,他對光影十分講究, 作品構圖鮮明,獨特的光影營造出或戲劇感或詩意美感。他拍攝的市井百態照片,充滿人文氣息,記錄那年代香港人的艱苦和堅韌。何藩作品被M+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美國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收藏。 邱良 (香港,1941-1997) 一生從事攝影相關工作,1965 年至 1970 年曾擔任國泰機構香港電影有限公司的攝影師,之後在邵氏旗下的《南國電影》月刊擔任攝影師,為明星名人拍攝肖像,包括李小龍與兒子鍛練的畫面等。1973 年創辦《攝影生活》月刊,可惜只維持數年時間,由 1980 年一直至 1997 年離世前夕,他在復刊的《攝影藝術》雜誌擔任總編輯,為推廣攝影藝術不遺餘力。 志鎌猛 (日本,1948) 對森林及花草樹木情有獨鍾,將對大自然的感性與敬畏,定格在黑白菲林裏,作品瀰漫著靜謐與禪意。他喜歡在森林漫遊,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並以大片幅相機拍攝照片,再以古典的鉑鈀印相工藝將相片曬在日本手造紙上,創作過程對他而言也是一種沉澱。 Roger Ballen (美國,1950) 二十一世紀最具影響力和最重要的攝影藝術家之一,攝影生涯跨越四十年,他的標誌性作品是在南非拍攝的怪誕風格人像,畫面中的氛圍詭譎不安,視覺效果非常震撼。2022 年,他是代表南非參加第五十九屆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的三位藝術家之一。 Bogdan Konopka (波蘭,1953-2019) 出生於波蘭,1970 年代中期開始攝影,1989 年移居法國。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法國龐比度中心。Bogdan Konopka 極其注重照片質素,作品大多以 8 x 10 吋或 4 x 5 吋菲林的大片幅相機拍攝,然後親自在黑房裏以「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s) 的方法製成銀鹽照片,這種方式直接將菲林與相紙進行接觸印製,在相紙上以 1:1 的比例呈現出菲林底片上的影像,展現出不同深淺的灰階及出色的光暗效果。 Rensis Ho (香港,1964) 何耀燊,本地著名攝影師,在紐約攻讀金融,及後入讀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主修攝影,回港後從事攝影工作超過二十五年。何氏擅長靜物和人像攝影,曾拍攝無數中外時尚名人紅星,包括 Kate Moss、Isabella Rossellini、Chloe Sevigny、Marc Jacobs、Nigo、坂本龍一、梅艷芳、郭富城、舒淇等。 Stephen King (美國,1966) 一位屢獲殊榮的攝影師,以拍攝自然和城市景觀而為人所認識,作品受中國水墨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所影響。作為一名周遊列國的世界旅行者,他過去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度過,藉此探索香港的城市環境。 Isabelle Boccon-Gibod (法國,1968) 一名工程師,曾就讀於巴黎中央理工學院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她的職業生涯融合藝術和工業,最初從事拼貼和裝置藝術創作,二十年前她選擇以攝影作為主要創作媒介。她的作品屬於專題式創作,如巴黎橋底風景(Paris Under The Bridges)、建築物空間 (南法小鎮的E1027別墅) 等。她現於法國巴黎生活和工作,作品被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收藏。 Risa Tsunegi (日本,1982) 在倫敦藝術大學的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繪畫,2009 年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完成藝術碩士學位。她的創作包括繪畫、雕塑與裝置,靈感來自日常物件及特定的場所,結合看似無關的影像,創作出獨特的作品。 Stephanie Cheng (美國,1995) 一位常駐紐約和北京的攝影師和電影製作人,畢業於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的電影及電視專業,並獲得牛津大學碩士學位 (Visual, Museum, and Material Anthropology)。她的作品審視女權主義和種族中的跨文化維度,同時繼續探索青年女性、性和權力的表現形式。她的視覺敘事不僅試圖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而且還想像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顯示位置

The Loft

香港黃竹坑道56-60號怡華工業大廈8樓

聯絡方式
https://photogstory.com/2023/03/13/%e3%80%8c%e9%a1%af%e5%bd%b1%e3%80%8d%e8%81%af%e5%90%88%e7%ad%96%e5%b1%95%e3%80%8aon-the-road%e3%80%8b-%e5%8d%81%e4%ba%94%e4%bd%8d%e6%94%9d%e5%bd%b1%e5%b8%ab%e7%9a%84%e6%97%85%e9%80%94%e5%bd%b1/
則評價
登入後發表評價
相關事件
相關頭條
熱門頭條
關鍵字
  • 展覽
  • 攝影
  • 攝影展
  • 聯展
相關事件

立即訂閱 Timable 電子報

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

尋找更多你的心水活動

來得正好的時間

    |

    |

    |

    |

相伴去體驗的人

    |

    |

    |

想到此一遊的地點

    精選分類的活動

      |

      |

      |

      |

      |

      |

      |

      |

      |

      |

      |

      |

      |

      |

      |

      |

      |

    HK$ 0

    版權所有 © Timable Limited 保留一切權利

    網站條款

    聯絡我們

    立即訂閱Timable 電子報,搶先掌握第一手玩樂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