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pr ‑ 30 Jun 2023 (everyday)
香港九龍灣常悅道8號
free
contributed by


隨著時代的變遷,竹材除了應用在建築上,還出現在生活及藝術中。建造業零碳天地舉行為期3個月的「建築.見竹」戶外藝術展,展覽中結合了不同年齡層的竹藝工藝師,展現出竹藝技術的傳承與創新。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均並列其中,可見竹子在中國人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和審美價值。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名言,揭了中華文明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竹作為一種特殊的質體,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竹文化。

自古以來竹被運用於居住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竹子更是中國古典風格園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竹子與水體、山石、園牆建築結合及竹林景觀,是江南園林及嶺南園林的最大特色之一。從上林苑、輞川別業到壽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觀的記載。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範例,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等。

而用於現代住宅建築中,竹更是低碳可持續建築材料。竹材可再生、生長快、分佈廣,不僅蘊含了巨大的生態價值,還可與混凝土、鋼、玻璃、磚木等材質搭配,讓現代竹建築的形式更加豐富。而新技術和工藝的引入,將帶來環保可持續材料的革新,讓建築能耗更低,空間更安全舒適。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問題,竹材作為綠色環保的建築材料,正受到更多關注。竹在建築上的應用從建築棚架到戲台搭建,從地基到框架結構,從框架系統到屋面桁架,每到一處,竹材都置身其中。

是次「建築.見竹」戶外藝術展邀請了多位本地竹藝工藝師舉行聯合展覽,以各自獨特的角度,展示出竹藝融入各種生活細節。


竹除了在建築應用上隨處可見,竹藝更是延續千年的傳統工藝,經過各種加工,創造出多元化的竹藝文化。熱愛搖滾的吳江乾師傅,薄扶林村民間藝術家,善於運用竹、禾草、泥土與鋼線進行紮作,是薄扶林村舞火龍的靈魂人物。是次他用了數枝的大竹枝,配上傳統的紮竹技術製成象徵搖滾音樂的大型竹結他,希望透過竹結他,能讓紮作藝術如搖滾音樂般生生不息「打不死」,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2022年初因疫情反覆而導致活動停擺,滿竹跨世代技術總監簡光榮先生利用竹子,開發了竹燈創作和工作坊,希望能透過竹子讓公眾創作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也讓大家認識竹子除了在搭棚等情況下,原來也能成為藝術創作的材料,為生活增添樂趣。為了讓這些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能有更佳的展示方式,簡先生以聖誕樹為意念,創作了此竹燈樹。此樹共有五層,能讓超過五十支竹燈同時展出。


四位香港理工大學產品設計學 (榮譽) 文學士畢業生 - 莊雅晴、李詠琪、呂美儀和薛竣鴻受竹子形式的啟發,創作出「攝罅」竹藝擺設。「攝罅」(將物品放入空隙) 是空間有限的香港家庭常用的一種物品管理方式。此展品是安裝在家具之間或房屋內獨立支架之間的可滑動隔板,象徵著家庭中的一棵樹,表達了空間共享的困境,並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探討「家」內部空間共享所引發的問題。




師承香港末代竹蒸籠師傅呂明先生,竹工藝術家林嘉裕自幼仰慕工藝師精湛的傳統手藝,望以傳統技藝創作具東方美學的當代竹藝。是次展覽展出的六件展品分別有原創及二次創作,林嘉裕盼以其創作傳承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同時把竹轉化成為藝術語言,將中國古代工藝美學帶進當代藝術。

作為緩解氣候變化的綠色建材,竹素材的使用地方日益廣泛。BIL 竹福國際 (集團) 有限公司致力推動以竹材為基礎的零碳建築,為大眾生活提供低碳環保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活素材。竹素材本身的可塑性高,令其設計也相當多變。是次展覽中展出的兩款竹椅子集美觀、舒適、環保和靈活多變於一體的優秀作品,象徵了人類對自然的尊重,也展示了工業製造與創意設計的完美結合。

本次展覽希望帶領大眾走入竹藝世界,欣賞傳統工藝的堅持,看見「竹」的無限可能性與創意,一窺竹子各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