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欣然呈献中国艺术家吕山川第四个香港个人展览《虚拟的真实》。该展览的英语主题取名为《Simulacra》,意旨是对某人或事物的表达或模仿。着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其中一篇重要对话「智者篇」中提及,‘像’并非真实,是创造者复制真实物的相似之物。哲学家的思想正直呼应吕山川的创作思维,艺术家过往的作品灵感源自新闻媒体图片,利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徒手把油彩一层又一层地扔在画布上。作品是吕山川对题材的个人解读,构图时加入了个人的情感,并非对事实的客观描绘。在更深层次思考时,艺术家的题材回应哲学家对于‘像’的思想表达。吕山川的全新作品是延伸他过去十年的创作,手法更豪迈自如,给予观者既现实又抽象的观感, 作品近观抽象无形,远观骤见形态。其中一幅作品《虚拟的真实 No. 1》更表现出吕山川对虚实之间意义的追求。
回顾吕山川2016年的《景观》展览,作品以「广场」为题,原有的广场风景在吕山川的笔下演化成平行时空里的另一个世界,奔放的画面似像非像,艺术家把现实的真实与自我感觉协调交融。吕山川于新作品中把社会风景更加抽象化,所模仿的是图片的独有味道,着重把内心的情感渗透在厚重的颜料和触印之间。新闻图片是历史时刻的象征,也是被编者筛选过的记录,吕山川认为:「历史与真像,永远是支离破碎的文本重构,即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又何尝不是盲人摸象?」观者无从探究图像背后的真实,只能于吕的画作中了解他的内心状态。
现实中虚与实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法国社会学家及哲学家尚·布希亚于1981年发表着作《拟像与拟仿》,他认为「由于我们习惯于生活在被经验与刺激所掌控的世界中,故已失去了理解真实的能力。我们只体验人为的真实。 」吕山川尝试在作品《虚拟的真实 No. 1》里探究布希亚着作固中的论述,作品是仿美国艺术家埃里克·费希尔 (Eric Fischl)九十年代初的油画纸品,费希尔的作品题材围绕着美国白人中产郊区的生活点滴。吕山川于互联网上找到费希尔的作品并把图片牢记在脑海中,再通过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在画布上表达出强化了的个人感知和意识,使到模仿的作品脱离现实层面,并且带有强烈的独特个性。费希尔的作品所勾画的美国人生活是对真实事物的第一重演绎,而吕山川的《虚拟的真实 No. 1》便是对不实在的真实的第二重分析,观者观看吕山川的作品时已是第三重的解读。每层的演绎都逐渐偏离真实的核心,是创造者对真实事情的虚拟构想,这一个演变的过程便是布希亚所讲述的「人为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