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抗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
《笑忘书》,捷克作家昆德拉
伤痕可能会随年月退却,但我们必需记住它们的由来。
《Wounds of Hong Kong 港伤》的初衷,是记录警暴。24位受访者在反修例运动中各自付出血汗。在以数千计的伤者中,仅是冰山一角。但他们的经历、识见和感受,为我解惑,在此先行致谢。
记得在2019年6月、抗争爆发初期,作为摄影师/记者,我隐若感到不安。抗争者都是蒙面侠,该如何阐述他们的故事?我不甘于隔着厚格薄格或脸罩,去窥看他们的精神面貎。然而这点不安很快就一扫而空,因为抗争者是他、也是你和我。街头冲突以外,他们日常面对的问题,也就是香港社会的问题:少年受伤后与亲建制的家人决裂,但「家」本来不就是舔伤之所吗?有人在头破血流时,最担心的是翌日能否出发去旅行,否则女友会不高兴,反映港女确是力拔山河!区议员在中产屋苑受袭,凶徒的背境折射出红色资本炒高香港楼价,中共爪牙深入香港每个界别、每个阶层的滥觞⋯⋯
是香港人就得面对土地问题。因为无法负担影楼的费用,拍摄地点差不多全是后巷、公园等公众地方,唯有用摄影技巧隐去烦杂的背境。但我更担心拍摄期间会遭警察干扰,每次都只能速战速决。我们相约在被访者居住或工作的地点附近。他们领着我穿插在横街小巷、寻找安全的落脚点时,我恍惚体会到他们的生活轨迹。焉知非福。
过去一年,我们喊得最多的口号由「香港人加油」,演变成「香港人报仇」。然而「香港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爱香港些什么?作为80后,我年少时所认识的香港人其实不怎样可爱。香港人嘛,就是一种流行文化下的共同体,看港产片、听广东歌。信奉黄子华的「鱼蛋论」、投机取巧、没有价值信念、低俗当有趣,令阿叻(影视红星陈百祥!)异常入屋。但在这场抗争中,香港人迸发出新的素质:正义、团结、创意、勇气。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喜怒哀乐冶炼出族群身份,而哀怒又往往比喜乐来得更深刻。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们为「香港人」下了新的定义。
因为香港人,反修例运动才有前所未见的特质。我们朝着共同目标进发,各尽其力,所以不需要再有大台;和勇不分,既流动又机动。24位抗争者有着不同背景,但他们为了同一种价值,负隅前行。这场运动对你的意义又是什么?希望大家在阅读这辑作品时,会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