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带我奇思,艺术容我妙想。文字不止于观看,更重创造。
伫立在影像强横的数码年代,短文的铿锵明快,长诗的绕梁连绵,可尚余一瞬细嚼文学的独有节奏?也斯〈寒夜.电车厂〉中那辆「孤独的电车」,将定格在艺术家的脑海中……化为原点出发,刘以鬯对倒汉字结构由编舞家以身体转译,艺术家透过种种视艺媒介,刷新视野。
延续 2020 年的光影互动体验,今年《See 字进入》走入香港中央图书馆。主题各异的实地装置住满 60 至 90 年代着名本地作家;不同领域的创作人巧化诗词,编织形体舞蹈与流动影像。
尽管文学在空间变形,原文不怕 lost in translation。
展览以「里」字为概念划分成:「人物 / 动物」、「物件 / 器物」、「城市」和「光 / 字」等四大方形主题展区,现场参观者可透过投射影像、声音和不同观景器欣赏展览,同时缅怀香港昔日景象,感觉恍如穿越时空。
All Photo Credit © Hung Keung & Creative Team
* 10 月 30 及 31 日之开放时间将因应现场演出调整
现场演出
《倒映中字》|30 - 31/10 (六 - 日) 2PM
编舞:徐奕婕
演绎:朱仟青
现场音乐及表演:骆正男
用花瓣照镜的鱼
照出一座失根的城
人们把自己和神明的脸幪起
若无其事地继续派对
用花瓣照镜的鱼
颠倒了肚皮
颠倒了天地
鳞波梦幻
而浪无情
用花瓣照镜的鱼
呼出的字都只有半个
抬头看见在水底的倒影
另一半的身体和蒜头豆豉在电饭煲里
田中街乱流很多
街角装成人混入鱼群
却忘了蒲公英看不见自己
于现实中下沉
以香港作家的文学作品、艺术家洪强设计的录像装置内容为线索,反覆思考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如何让这语言及文字影响我们对身体、声音、以至对意义和空间的理解、表达和想像。
《行》|30 - 31/10 (六 - 日) 2:30PM
编舞及演绎:李拓坤
走走停停,看一看再望一望,渴望在有限的空间里面走出无限的可能,并不是家在何处我就在何处,而是我在何处家就在何处。一张枱不大,但这已经是我的全部;它承载着我,我也背负着它。
《慢驶》|30 - 31/10 (六 - 日) 3PM
编舞及演绎:邱加希
表演:潘泰铭
「慢驶」(SLOW) 是城市路上一个警告及提示的标记,这些中英对照的马路告示字体是香港特色之一。每条马路都有空间把这两个字大大的写在上面,该庆幸这个地方还不算挤迫吧。
「慢」从来不适合形容香港人,这年头又岂能不被慢慢走。
* 免费入场,不设座位,演出全长约 15 分钟
团队
艺术+概念+创意+策划:洪强
艺术呈现:燕老米的雅实验室
媒体技术顾问及制作:yucolab
空间设计及动力学顾问:Milk Design
空间工程:点子艺术创作
声音/音乐:梁卓堃
演出制作:orleanlaiproject
编舞:徐奕婕
演绎/表演:朱仟青、潘泰铭
现场音乐及表演:骆正男
编舞及演绎:李拓坤、邱加希
选角、形象指导及服饰设计:马嘉裕
演出:区俊丞、陈怀溢、赵之维、邱立信、李施贤、阿浩、尹宝琳
粤剧演出:鄺紫煌
粤剧衣箱:莫心儿
创意合作伙伴 (动画/影像/互动/立体/表演):区学文、苦男、陈俊言、陈家褀、陈明慧、陈惠强(四)、陈伟洛、陈家永、何道朗、洪尘、燕老米的雅实验室、姚俊、江沛怡、江记、鄺德希、黎卓礼、林建才、利志荣、梁凯盈、卢文康、马嘉裕、吴鋌灝、危峰廷、九猴工作室、岩水工艺、苏志乐、邓羽庭、谢熙盛、崔氏兄弟、胡凯珊、杨浩、叶朗轩、余加希
视觉影像、摄影、书法及字型设计:陈家褀
计划统筹:许傲群
流动影像 - 导演:陈惠强(四)
流动影像 - 副导演:李颂轩
流动影像 - 制作人:许维婵
流动影像 - 场务:陈郁贵、郑书权、莫恺芹、胡志超
流动影像 - 摄影指导:刘浩铭、梁杰生
流动影像 - 摄影灯光团队:陈子立、张振辉、邱立信、梁杰烽
流动影像 - 化妆及发型:冯铭诗
流动影像 - 造型助理:陈郁贵
流动影像 - 剪接:陈惠强(四)
相片:洪强及创作团队
鸣谢:徐智麟、吴少慧、牛吉地、胡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