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在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固有常态及集体应变力都备受挑战。社会状况、全球地缘政治、技术加速发展和蔓延全球的疫症—更不用说那正在醖酿的人为气候灾难——暴露出活在这样的社会,大家都感到脆弱不堪。也许这种脆弱感,多少都一直存在。展览中的艺术家们皆以真诚而富诗意的作品审视和拆解各种形式的脆弱。它们涵盖亲密关系、生活经验数码化、社会设置等议题,创造出一个新鲜而亲密的环境,鼓励观众在与艺术作品和身边观衆的连结中,寻找梳理和抒发心绪的新隧道。
(曾家伟 《琵琶鱼》|2021 年|录像装置 (6K、彩色)|10 分钟)
(曾家伟 《气泵》|2021 年|电视装置 (彩色、有声)|10 分钟)
(朱凯婷《inti-gym》|2021 年|互动装置)
展览借着作品发问:脆弱是否为生命及人类社会的一种恒常本质?尽管冒着未知的风险,展露、分享关于脆弱的经验和思考或许不失为一种激发同理心的社群构建新策略?「圆缺俱乐部」提供一个观察和自省的空间,让观众以各自的步伐去探索和诠释感受。
(卓思颖《Dependence》|2015 年|金属、灯泡、电线|17 × 17 × 15 厘米)
(严瑞芳《他们的房子》|2022 年|单频录像 (高清、彩色)|2 分钟 30 秒)
(郑虹 - 右《夜星/ 路灯》|2021 年|炭笔、干粉彩、石墨布本|65 × 70 厘米
鸣谢艺术家和言本当代;
左《湖面》|2021 年|炭笔、干粉彩、石墨、丙烯布本|146 × 104 厘米)
这种对「脆弱」的开放性态度也反映在展览名称中。「圆缺」取意于宋代词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年后的我们恰又踏入一个充满变数和离散的年代,对时间和距离的体验都在不断被改写。与宣扬主流美学和公式化「身体管理」理论的健身室和俱乐部不同,「圆缺俱乐部」不设「情绪管理」的黄金法则,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此外,展览英文名称(emo gym)中的「emo」或会令你想到庞克和摇滚音乐中一种强调情感表达、气质独特的流派及其次文化。虽非直指「emo」这个音乐流派,但展览的灵感确是源于音乐的动人特质和变革力量。展出的作品无意强调知识的启示或构造奇观引起惊叹,而是低调真诚地展示艺术家的内心,让观众停驻细看,在过程中打开自我。
本着这种精神,「圆缺俱乐部」展览团队亦携手参展艺术家,于 Spotify 及 YouTube 上编制了名为「圆缺俱乐部员工歌单(emo gym staff picks)」的音乐播放清单,以 25 首精选歌提升是次观展体验或丰富生活日常,触及我们最脆弱的思绪,将策展探索扩展到艺术空间以外。
参展艺术家:郑虹、卓思颖、朱凯婷、刘清华、李卓媛、曾家伟、严瑞芳
策展人 : 李伊宁
圗片由大馆提供
* 所有访客须使用「安心出行」应用程式进入大馆,并根据「疫苗通行证」要求,按要求出示疫苗接种纪录或相关豁免证明书以供检查。大馆内展览及活动空间属疫苗通行证指示的主动查核处所。YouTube 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