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llection in Two Acts》将在香港 Rossi & Rossi 举行,由万丰策展,以 Yuri van der Leest 的个人收藏呈现两种典型的收藏者形象:一种诸如博物馆与档案库的机构,将艺术品置于艺术史的脉络中,像档案一样管理;而另一种收藏则是私人的,借艺术品贮藏自己的记忆与经验。透过「critical fabulation」的叙述手法,两种截然不同的收藏实践并置在同一展览内,探问艺术制度的结构与权力。
借鉴 Saidiya Hartman 所撰写的〈Venus in Two Acts〉中创造的「critical fabulation」(即半虚构半现实的叙述),是次画廊空间被划分成两个展厅,以回异的规格展出 van der Leest 在七年间所收藏的艺术品,在他藏品的基础上构建两种收藏主体的形象。展厅一的陈列方式参照了公共机构常见的工整与资料性,反映机构向受众展现有关历史与当下叙述的目标,将艺术收藏应用在展览、教育、研究的用途上。
展厅一依照创作时间铺排作品,展品附有各自的档案注释—除了规格化的作品资料、标题与媒介,为了让艺术家参与档案化作品的过程,艺术家的写作亦有被纳入在出版物中。展览文本所摘录的内容与常见的艺术档案规范不同,观众应诘问的是:机构的权力是否不经意间覆盖了真实的个体?谁又是历史真正的主体?
展厅二则刻划了主观、着重个人倾向的私人收藏,感觉随意、不按规律的布置令人联想到居所的亲密感。厅内放有 van der Leest 应周遭艺术品所写的笔记,再次凸显了他作为收藏家的存在;而透过这些叙述第一身收藏经验的段落,参观者也能窥探收藏家的种种思虑。艺术收藏与囤积行为不同,其中一个分别是当中所涉及的多层考虑。若然藏家的审思只止步于购买,无法发展出收藏的脉络与系统,藏品就仅限于反映个人的偏好。
两个展厅在形式上所示意的主体与距离感不同,造成往返两个空间时所感到的巨大差异,也即时为作品赋予了不同的观看方式。策展人利用摆放的修辞,在一分为二的空间中对比两种氛围,刻意让观众察觉这种幕后的安排。作为一个整体,《A Collection in Two Acts》的两幕展演体现了艺术生态的全景—展览的布局代表了艺术收藏的传统发展路线,将艺术品从收藏家的私人空间转移到机构或博物馆的环境之中。然而一经细看,观众便能发现隐藏在此过程之下,由多方所做的决定。以购买、收藏、展览、档案化的实践为切入点,展览彰示着设计背后被行使的权力,亦邀请观众思考这种机制对艺术生态的影响。
是次展出的艺术家包括:陈沁昕、陈启骏、陈惠立、陈育强、郑哈雷、卓思颖、张施烈、程展纬、周俊辉、钟正、Guillaume Cornet、霍凯盛、高哼、赤瀬川原平、Arnold Gross、何藩、池田刚介、江俊雅、林国鑫、林东鹏、刘杭霖、梁伟庭、梁嘉贤、列咏虹、陆浩明、马琼珠、麦影彤二、Harland Miller、吴嘉敏、欧阳嘉琪、白南准、Pannaphan Yodmanee、Per Platform、Grayson Perry、石家豪、Hank WillisThomas、曾建华、尹丽娟、黄丽贞、王思遨、黄进曦、黄晓枫、黄荣法、赵无极、赵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