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务
2023年2月9日 ‑ 3月30日 (逢星期四) 下午7时30分 ‑ 9时 (1小时 30分钟)
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5号‎ 香港大会堂 高座 8/F


在这全新的「西方音乐史」讲座系列中,胡铭尧把这个最引人入胜、但又因繁重课本而致令大家惶恐不已的音乐领域,以条理分明的描述、深入浅出的介绍方式,让大家轻松地明了历史的脉络与当年时代流行的理念。我们会由音乐史上最难以准确定义,却又最为多人喜爱的时期开始,就是经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后,现今令一般人认识为「古典音乐」的「古典时期」。
(粤语主讲)

第一:甚么是「古典风格」(9/2)
一般人把这个「时期」囿限在十八世纪的下半叶,但从风格特色入手,我们今日所认识的「古典」,其实更早出现。作为导论,这一节会简单探讨我们今日所理解「古典音乐」的音乐特色,并且简略回顾被称「古典」的脉络,风格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交响曲之兴起 (16/2)
这一节讲座由追踪交响曲的起源开始。交响曲最初有多个不同的名称,后来却成为「古典时期」 最明确的音乐体裁,而且影响力也最为深远,以至「古典」以后的所有作曲家,都以攀登这音乐高峰为目标。本讲座将回顾交响曲如何发展成为管弦乐,甚至是「古典音乐」的同义词。我们会由早期的交响曲作曲家如斯塔米茨、JC巴赫开始,并以海顿为这一节的总结。

第三:奏鸣曲、钢琴与奏鸣曲式 (23/2)
钢琴,作为十八世纪的新发明,毫无疑问属于「古典时期」。它既带来新的声音、技巧、与演奏技术,更孕育出新的音乐体裁。但是,我们也不应视钢琴为唯一的革命性发明。反之,在十八世纪已经普遍的奏鸣曲,是认识各类不同「古典」风格的最佳起点。由奏鸣曲开始,我们会探讨键盘乐器的进化、崇尚知识与科学的时代而慢慢成形的音乐概念、以及将会主导音乐历史的奏鸣曲式。本讲座会深入探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作品。

第四:室内演奏的音乐 (2/3)
当交响曲发源于欧洲宫廷,室乐也一样是因着贵族的需求而应运而生,只是它们的目的不同,外表各异。演奏室乐的人数较少,视乎宫廷中的音乐资源,也按照贵族的主人翁品味而具个性。有趣的是,室乐后来却跟交响曲一样,发展成固定的规格,影响力一直持续。本节以海顿为介绍重心,并带出器乐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如何首次超越声乐。

第五:宫廷与音乐重镇 (9/3)
我们常常听到「宫廷音乐」这个名词,尤其多见于十八世纪的音乐史。这节开始时会探讨欧洲几个地方,这些地区在他们的王侯与赞助者的支持下,花在音乐上的资源,远较其他地方资源雄厚,因而成为十八世纪人所熟知的音乐重镇。我们会看看艾斯塔哈西以及曼海姆巿,然后转到维也纳,最后到由王室拨款支持音乐到由中产阶级群掏腰包支持音乐的城巿,例如伦敦。我们会追溯「古典音乐」怎样从只限有钱的王侯的玩意,变成能够让平常百姓欣赏。

第六:歌剧 (16/3)
歌剧雄霸欧洲所有国家的音乐活动达两个世纪后,来到了十字路口。这音乐体裁是架构庞大的娱乐形式,备受传统影响和国民热捧制肘,要保持受到注目,吸引大量观众,又要能符合当代的艺术理想,转型也不是易事。经过一些剧烈争论后,终于来到莫扎特的手中,成爲音乐与戏剧性并重的结晶,从此铺下了坦途,供后世作曲家继续开发。

第七:协奏曲与独奏者的崛起 (23/3)
经历过悠长的历史,协奏曲由几个独奏者似的小组独奏,渐渐演变成聚焦于一位独奏高手。这种自我膨胀,并非单单出自演奏者试图独覇舞台的私心,更主要是源于公众的贪念—听众其实也很想耳闻目睹矌古烁今的音乐天才,结果协奏曲成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明证,目击一个个演奏家从借借无名的音乐仆人蜕变为小报争相报导的名人及炫技演奏者。

第八:尾声:贝多芬 (30/3)
「贝多芬究竟是属于『古典乐派』抑或是『浪漫乐派』作曲家?」两百年来,没有一个人像贝多芬那样,引发出如此教人困扰的问题。一方面,他拓展了启蒙时代的理想,以个人巨大的威力进一步巩固「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他的想像力由脑袋释放,带来无限可能和混沌。以后的人得到的启发,就是如何从传统的囿限解放,自由发挥创作力。这讲座系列以探讨「甚么令古典音乐『古典』」来作总结,并提出一个观点:音乐史上有如此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史事、艰深繁杂的名词术语、以及极多的人为界限之上,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可以保持对历史的好奇心。

资料由讲者提供。
每场讲座长约1小时30分钟。

详情:https://www.lcsd.gov.hk/CE/CulturalService/Programme/tc/music/programs_1467.html
城市售票网 URBTIX城市售票网 URBTIX | 公开发售
1月11日 (三) 上午10时 开始

(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