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6日 ‑ 31日 (每日) 上午10时 ‑ 下午10时 (12小时)
香港中环德辅道中80号
免费
提供


2023年标志着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中大建筑)一个新的里程碑,迎来学院成立30周年的重要时刻。过去三十年间,毕业于中大的建筑师们((CUA)rchitect)(下简称CUA)在行业内及社会均贡献良多,备受推崇。为分享多年来的成果,中大建筑隆重呈献「(CUA)rchitect」互动展览,展示CUA在建筑领域内外的作品,透过互动元素让公众了解人与建筑的各种故事。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 1991 年,致力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知识、设计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并助其展现创建和领导能力,培养对建造环境持续贡献的建筑专业人士。

「(CUA)rchitect」展览打破了我们一贯对于「建筑师」的既有印象,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诠释空间。 近年来建筑师不但在建筑领域上发挥专业所长,亦同时担当了艺术家、设计师、创业家、电脑程式员等重要角色。而市民大众,特别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建筑爱好者,也在不同岗位上,共同为城市发展和建筑文化作出贡献。建筑师和公众彼此透过积极参与社区体验,携手创建,为推动人本建筑而努力不懈,形成一种密不可分、互相支持的关系。

展览充满互动元素, 观展体验由「你是那种 (CUA)?」小游戏开始,邀请观众亲身参与,开启一场饶富趣味的建筑之旅,探索与CUA的共同DNA。游戏参考玩家的性格、兴趣和专长等,分析并配对8 个CUA 个性类型 – 包括「艺术型-A」(美学与哲学)、「实验型-A」(创新)、「动手型-A」(材料与细节)、「历史型-A」(建筑保育)、「自然型-A」(环境与绿化)「玩味型-A」(互动设计)、「社会型-A」(集体记忆与凝聚力)和「科技型-A」(建筑设计与信息管理)。展览透过游戏让观众由建筑师视角出发,了解他们如何利用专业知识于各个范畴连系社会。

是次展览亦特别挑选并展出约30件CUA作品,借着8个CUA类型的不同面向,展示建筑师的灵感来源以及对建筑的独特诠释。

重点作品推介
● 艺术型-A:
建筑师史颖怡设计的《一步之遥》,由对建筑规范的观察开始,探索建筑物内外之间的使用状态, 以装置艺术媒介思考建筑师与建筑使用者的身分差异。

● 实验型-A
由建筑师陈海龙设计的《深圳地铁16号綫特色站》,冲破既有车站设计风格,以富有当代艺术美感的形式弘扬深圳本土精神及客家文化。

● 动手型-A
建筑师刘颂铭和林灝泓共同创作的 《器非器》 ,是一系列混凝土植物装置,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城市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 历史型-A
建筑师周狄希、麦憬淮、刘颂铭及丁咏诗团队所创作的《粗!—未知的香港粗犷建筑》,由水泥艺术及纪实摄影组成,以当代手法表达战后建筑遗产,记录60-80年代香港社会的人文风景:朴实无华、追求基本生活质素的精神。

● 自然型-A
建筑师黄润康在《A few men gather underneath a tree》以最简单纯粹的建筑形式 -林荫,表达建筑与大自然的微妙连系。

● 玩味型-A
建筑师梅诗华和张国驎所创作的《Urban Candy Shop》,玩味十足,利用大数据展现了一个与别不同且宜居怡人的城市。

● 社会型-A
社会项目《赛马会幸福校园计划:环境营造》由建筑师张海活统筹设计,借着环境营造,推广参与式学校文化,与师生一同营造幸福校园,促进关系,建立归属感及提升幸福感。

● 科技型-A
建筑师黄朗轩设计团队运用纯木质结构和曲线创作的帆船装置《维多利亚号》,装置结合互动、创新和可持续等元素,充分表现了建筑的准确性及韧性,为湾仔海滨长廊的公共空间增添活力,亦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未来作示范。

「(CUA)rchitect」展览期间会举办一系列建筑师分享环节,以8个CUA身份和面向出发,现场与观众分享设计的思考过程与心得,让公众了解更多CUA的工作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