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香港中环爱丁堡广场5号‎



香港大会堂曾经是城中话题。旧香港大会堂于1869年建成,一直运作至1933年才拆卸。当旧大会堂的华丽文艺复兴式建筑,被简洁的几何线条建筑群取代时,新大会堂不单唤起大众对其建筑设计的好奇、提高了建筑专业在香港社会的声望;新大会堂亦担当着普及香港艺术活动、推广东西文化和拓展社区活动空间的责任。

香港第一间大会堂于1867年由巿民集资兴建,及至1869年11月2日由当时访港的爱丁堡公爵艾尔弗雷德王子主持揭幕仪式。这座两层高的欧洲传统柱廊及拱门式建筑物,巍峨古典,内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及集会厅,是本港外籍人士及上流社会的文化中心。1933年,大会堂的一部分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兴建新总行而拆卸,其余部分亦于1947年全部拆去,原址稍后兴建了中国银行大厦。

战后重建期间,很多人深感复兴文化的需要,再建另一幢大会堂的意念遂应运而生。1950年,即旧大会堂拆卸后三年,一个委员会宣告诞生,专责研究兴建新的文化场地。

新大会堂由英国建筑师罗纳德.菲利普及艾伦.菲奇于1956年设计,自50年代后期开始动工兴建,选址于中环爱丁堡广场的临海填海地上,占地一万一千平方米,由两座独立的建筑物(低座及高座)及一个纪念花园组成。当时的港督柏立基爵士在1960年2月25日主持了新大会堂的奠基仪式,并于1962年3月2日为耗资二千万港元的香港大会堂揭幕。

*历史建筑级别:一级历史建筑
落成年份:1962年

交通

港铁:港铁中环站 J, K 出口,香港站A出口

巴士:2, 3B, 5X, 13, 15, 18, 18P, 18X, 37B, 37X, 43X, 70, 70P, 115, 115P, 260, 590, 619, 619P, 619X, 680X, 690P, 720, 720P, 780, 788, 962P, 962S, 967, 969A

小巴:1, 2, 3, 3A, 6, 8, 9, 22, 22S, 28


父地点:


发生中及将来事件

更多

过去事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