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及影像藝術家攜手呈獻一場跨媒界的現場演出,參與音樂人包括江逸天、林丰、葉志聰、Narbi、李梓禾及自由空間樂團,演繹由本地原創及重新編曲的作品,配合多位香港影像藝術家的短片,與現場音樂呼應,締造欣賞演出的新經驗。
節目包括由江逸天和新晉導演陳衍江聯手創作的音樂與影像《解讀米諾的夢》,是次版本經重新編曲及拍攝,經過被隔離陰影籠罩的一年,為聽眾送上平靜與慰藉。由本地樂手組成的跨曲風樂團──自由空間樂團──將會初次亮相,以劉清華和黎智禮的錄像做背景,現場演奏由林丰創作及編曲的作品,包括《念》(取自《禾日水巷》,為自由空間樂團首演新編)。葉志聰則配合羅昊培和黃勺嫚的短片,重新詮釋Narbi和李梓禾的音樂創作。
節目:
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
音樂 x 影像: Don’t Mind(Narbi作曲 x 羅昊培導演)
編曲: 葉志聰、Narbi
音樂家: Narbi(演唱/木結他); 葉志聰(電結他/合成器); 李幗珊(大提琴)
音樂 x 影像: In C(Terry Riley作曲) x 步行電影院: 飛翔的氣球(劉清華導演)
音樂家: 自由空間樂團
音樂 x 影像: 念(林丰作曲 x 黎智禮導演)
編曲: 林丰
音樂家: 自由空間樂團
音樂 x 影像: 解讀米諾的夢(江逸天作曲 x 陳衍江導演)
編曲: 江逸天
音樂家: 江逸天(演唱/電結他/鍵琴); 葉志聰(電結他/合成器); 馮晟睎(低音提琴); KITTLAU(鼓)
2021年3月21日(星期日)
音樂 x 影像: People Live For People(李梓禾作曲) x Lovers in the Wave(黃勺嫚導演)
編曲: 葉志聰、李梓禾
音樂家: 李梓禾(鋼琴); 葉志聰(電結他/合成器)
音樂 x 影像: In C(Terry Riley作曲) x 步行電影院: 飛翔的氣球(劉清華導演)
音樂家: 自由空間樂團
音樂 x 影像: 念(林丰作曲 x 黎智禮導演)
編曲: 林丰
音樂家: 自由空間樂團
音樂 x 影像: 解讀米諾的夢(江逸天作曲 x 陳衍江導演)
編曲: 江逸天
音樂家: 江逸天(演唱/電結他/鍵琴); 葉志聰(電結他/合成器); 馮晟睎(低音提琴); KITTLAU(鼓)
關於藝術團隊:
林丰
香港作曲家,作品曾於紐約卡奈基音樂廳、柏林音樂廳、悉尼歌劇院、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倫敦南岸中心等國際音樂殿堂演出,更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委約的最年輕華人作曲家及首位香港作曲家。管弦樂作品甚豐,包括2012年BBC逍遙音樂會中首演的《無盡藏》,以及而為慶祝香港管弦樂團成立四十週年創作的作品《蘊》。持英國蘇塞克斯大學作曲博士學位,曾任香港管弦樂團藝術策劃總監,並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2011年度藝術新秀獎。
葉志聰
本地作曲家和即興、實驗演奏家,作品跨越不同文化、傳統和音樂類型,並以融入即興及創新演奏的實驗元素見稱。亦會參與現場演奏,擔任電結他手,或主理訊號處理器和電子合成器。近期專注研究的範疇包括電結他在當代音樂的運用; 電子樂器、西方傳統樂器、民族樂器和訊號處理技術的混合應用。曾跟隨爵士大師包以正學習結他,亦在陳慶恩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作曲碩士課程。現為當代爵士樂團Mo-Men-T、電子音樂樂團thisisthewaytheworldends成員和香港創樂團的副團員。
江逸天
當代作曲家,曲風獨特,滲透沉鬱氣息,廣受民謠、另類搖滾、當代古典及現代音樂等不同元素影響。2016年旅居歐洲,在不同表演場地演出,探索不同音樂風格,回港後獲邀在音樂活動Wow and Flutter本地薑週末及Clockenflap演出。音樂品牌Raven & The Sea創辦人之一。曾於2018及2019年受香港芭蕾舞團和上海大劇院委約創作,並曾任中英劇團《人生原是一首辛歌》聯合音樂總監。近期埋首為北京導演田壯壯的電影譜曲。
自由空間樂團
成員為來自爵士樂、古典音樂、搖滾等風格迥異的本地音樂勁旅及作曲家,由自由空間撮合,定期以不同組合形式,於自由空間作多元化的實驗性演出。
是次演出成員包括:
林丰; 葉志聰(電結他); 雷麗麗(小提琴); 李幗珊(大提琴); 二階堂泉(長笛); 林灒桐(琵琶); 姚世裕(小號); 吳漢紳(色士風); 余林橞(顫音琴/敲擊樂); 馮逸山(單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