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語出名生猛大膽,句句傳神。而你是否留意到,香港人的日常俚語俗語中,有很多都與「食」脫不開關係!「食住上」、「食檸檬」「食得禾米多」「同枱食飯各自修行」⋯⋯許多俚語表達刻畫著飲食相關的熱鬧生活場景,演化出玩味的新含義,從中不難細味香港人文面貌中,生氣蓬勃的一面。粵語歷經上千年嶺南各族語言的融合變遷, 既保留古漢語的字音和用法,又結合西方文明的語意。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至今的俚語俗語,很多聽來粗俗,卻其實是有來頭有出處的雅言。
香港飲食也和香港粵語一般,傳承嶺南各地的粵菜精華之於,亦兼容並包,接受外來文化的洗禮,時時創新變化,自成特有的跨地域飲食文化體系。
資深的香港漫畫家、作家、飲食文化研究人歐陽應霽,多年來對香港粵語裡有關日常飲食生活情境的俚語俗語十分感興趣,2023 年,啟動個人飲食語言文化檔案計劃「Sik Zi Gei 食自己」;首階段發表三十六幅作品於「Sik Zyu Soeng 食住上 —— 應霽搵食漫畫展」展出。
(屎唔臭都食)
(食屎痾飯)
此次整理出幾百句俚語,及其背後的典故和詞意演化,並用單幅手繪的漫畫形式,將語言躍然紙上;而俗語的香港粵語拼音也創意地標註,營造充滿動感與聲韻的畫面。
此外,此次展覽特邀建築師高浚明(Anthony Ko)作展覽設計,在 PMQ 味道圖書館的三個館藏空間單位內,以木梯改裝為畫作的框架,與展覽題目「食住上」作呼應,將不同主題的作品展示於各個空間。
在策劃展覽時,歐陽應霽邀請了數位居住在香港的非本地人「學習」這些俚語,並與音樂家丁龑霆(Erikson Ting)合作,將這些帶有不同背景、不同口音的聲音重新編曲。除了可聽出這群共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不同口音之外,在最後一部分,音樂家受粵曲「梆黃」(指沒有固定旋律的唱腔)啟發、將人聲重新「編曲」,並配上中西合璧的音樂,將香港俚語解構,以實驗性的獨特方式呈現。
展覽期間,將開展一系列講座與工作坊,帶你領略香港粵語的語言藝術,以及香港飲食文化中的藝術、城市、美學與風土人情。詳情請留意味道圖書館社交平台。
展覽部分畫作(初稿)及解釋
食住上 (Sik Zyu Soeng)
「有風駛盡艃, 食住個勢一路向上推進,食得幾多得幾多。」
煮到埋嚟就食 (Zyu Dou Maai Lei Zau Sik)
「明知唔係自己話事, 無奈就無奈啲, 唯有見步行步, 食住先,睇吓點。」
食少啖,多覺瞓 (Sik Siu Daam Do Gaau Fun)
「整乜嘢鬼做咁多吖? 唔做唔錯,做多錯多, 不如瞓多幾覺仲好啦。」
食得鹹魚抵得渴 (Sik Dak Haam Jyu Dai Dak Hot)
「鹹魚唔鹹就唔係鹹魚, 既然都做得出,食得落, 就要買定樽兩公升大礦泉水, 準備承擔一切後果, 講完。 」
藝術家簡介
歐陽應霽
香港作家、漫畫家、飲食文化策展人。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太古設計學院,以「香港家居概念」為研究論文,獲哲學碩士。
長期從事設計及傳媒工作,為報章雜誌撰寫家居生活及旅遊飲食文章,為電台電視台主持飲食及生活文化節目,出版生活方式系列作品二十餘種,如《香港味道》、《半飽》、《天生是飯人》、《兩個人住》、《回家真好》等等,漫畫作品如《我的天》、《三七廿一》、《愛到死》、《吃到底》。
創辦香港元創方《味道圖書館》,西安《霽在》文化綜合體,深圳《半飽半醉》小酒館,設計統籌跨界飲食文化活動,為各地藝術館及畫廊策劃及主持藝術主題宴會。
近年回歸個人藝術創作,飲食生活及語言文化始終是主題焦點關鍵。
創意團隊簡介
高浚明 (Anthony Ko)
高浚明是一位英國註冊建築師,空間設計師和藝術家,主要以空間排序,裝置和社區項目等媒介工作。他獲得倫敦大學學院巴特利特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學位 (2017) 和香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 (2014)。
他主要以理論形式進行創作,制作建築宣言來描繪建築的渲染力。作品主要表達地方依附,心理環境和文化保育等議題。
他創立了浚明空間研作室,通過跨界別的工作模式和批判性的視野將意義和價值體現在建築裡。他賦予空間意義的設計手法能從其參與過的公共或藝術項目中體現,當中包括飄浮氣泡(西貢海藝術節),在十七天後(deTour)、自然序列(路過北角)、Nostalgists(樂坐其中)、修復站(世界之約)。
丁龑霆 (Erikson Ting)
直笛演奏家、跨媒體作曲家、音樂教育工作者、業餘廚師及主持。
香港大學畢業並主修音樂。自學直笛多年,後隨Eva Legêne教授學習。他也通鋼琴、古鍵琴,主室樂及伴奏。其所屬的「時」四重奏 (Zeit Quartet) 在台灣和日本取得不少獎項;包括四重奏冠軍、銀獎等。不時為多媒體項目作曲,如陸浩明的《產物,殘物》、其個人獨奏會《生け花とバロック》中的花道表演等。
家中上兩代皆為餐飲業人。音樂以外,現為 PMQ 味道圖書館的客席廚師及音樂家;主持《音樂家的餐桌》一節目。